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76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5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P0.01;血清:r=0.71,P0.01)。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丙肝相关性肝癌(HCV-HCC)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复发时相的个体化临床干预。 方法:回顾98例行HCV-HCC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对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病毒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全组根治术后有2个复发高峰,以24个月为界分为早、晚期;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镜下微血管侵犯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病毒载量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术后病毒载量持续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长于术后持续高病毒载量或病毒载量不稳定者(P<0.001)。 结论:HCV-HCC根治术后早、晚期复发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复发率较高,预防性TACE可改善早期复发高危者预后;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分别用单纯UW液(模型组)或含乌司他丁(乌司他丁组)、HO-1诱导剂CoPP(CoPP组)、HO-1抑制剂ZnPP(ZnPP组)的UW液灌注切取的供体大鼠肝脏并保留灌注液1 h后,原位移植受体大鼠。移植后24 h取移植肝脏与受体大鼠血标本,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及评分;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olt法检测肝组织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和IL-10的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供肝的损伤明显减轻、Suzuki评分降低,而ZnPP组损伤加重、Suzuki评分升高(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而ZnPP组明显下调(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大鼠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而ZnPP组IL-2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上调移植大鼠肝脏的HO-1水平,减轻再灌注损伤、抑制排斥反应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比较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行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的手术安全性及对肝脏、小肠损伤的影响。 方法:大鼠采用CCl4加乙醇复合法诱导肝硬化模型后行Higgins法70%肝切除。根据术中肝血流阻断法的不同分为A组(Pringle法);B组(半肝血流阻断法);C组(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D组(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阻断时间均为30 min。比较各组手术成功率,肝切除24 h后动物存活率及肝细胞及小肠病理改变。 结果:A、B、C、D组手术成功率各分别为90.9%(10/11)、76.9%(10/13)、80.3%(10/12)、76.9%(10/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后24 h存活率分别为3/10(30%)、10/10(100%)、9/10(90%)、10/10(100%),B、C、D组大鼠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A组肝组织、小肠黏膜明显损伤,除C组小肠黏膜损伤与A组类似外,其他各组肝组织损伤均较A组轻微,且小肠黏膜基本无损伤。 结论: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的手术安全性及肝损伤程度均优于Pringle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处理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结果:术前将患者Child-Pugh评分均调整至A级,CT及三维立体重建检查,了解肿瘤与肝动、静脉及门静脉的关系;2例患者依照左右路径+前路劈肝路径切除,另2例行左半肝+尾状叶联合切除。患者均安全顺利地实行了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手术治疗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微小RNA 22(miR-22)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1 020例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HCC患者(病例组)和1 046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静脉血标本。用TaqMan等位基因分型方法对miR-22启动子区域多态位点rs6502892(C→T)和rs721576(A→G)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rs6502892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而rs721576的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s6502892野生型(CC)比较,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调整后OR=1.23,95% CI=1.02~1.47,P=0.029)。进一步的分层分析表明,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危险效应在52岁以下年龄组、女性、吸烟者和饮酒者中更明显(均P<0.05);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在男性和非吸烟者中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降低(均P<0.05)。结论:miR-22 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增加中国人群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降低男性和非吸烟者患HBV相关肝癌的风险。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97.
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治疗右侧肝内胆管结石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我院对1 8例右侧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所行"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2例存在残余结石,其他患者术后均未见胆管炎症发作和结石复发。结论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右侧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肠减压导管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通过肠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的23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中,19例为治疗性置管者,其中9例(47.4%)治愈,10例失败;10例失败者中8例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粘连性肠梗阻6例,肿瘤性肠梗阻2例。另4例为结肠癌性梗阻,置管行肠道准备,3例获得一期吻合,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肠减压导管用于治疗难治性肠梗阻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发病距首次手术时间长、既往手术次数多、既往肠梗阻发作次数多、完全性肠梗阻等可能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7个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症状以腹痛多见(54例),其次是以返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1例),主要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和内镜检查诊断.6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1例出现病情反复,行憩室旷置术(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术,Billroth Ⅱ).37例经外科治疗,其中22例因合并胆道系统疾病行相关手术;11例反复发作憩室炎行憩室旷置手术(5例)或切除手术(6例);4例行其他手术.105例均随访1年,未见明显不适.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的症状以腹痛为主,多经消化内镜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多数可以保守治疗,外科治疗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