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构建种植自体尿路上皮细胞的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聚乳酸输
尿管支架于比格犬皮下包埋3周,在其表面诱导形成一层结缔组织薄膜,获得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后,将
体外扩增培养的自体尿路上皮细胞种植于包膜输尿管支架表面。采用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法对包膜输
尿管支架及尿路上皮附着情况进行观察;应用MTT比色法比较尿路上皮细胞在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组和管状小肠粘膜下
基质组的生长差异。结果HE染色及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结缔组织层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但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
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包膜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构成、表面呈现三维立体结构,尿路上皮细胞能在支架包膜表面粘附,
形成连续的上皮层;MTT检测显示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组和管状小肠粘膜下基质组组吸光光度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说明尿路上皮细胞在包膜化输尿管支架上能连续增殖。结论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适合尿路上皮细胞黏附和增殖,
体外构建的包膜化组织工程输尿管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枸地氯雷他定联合鼻窦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施以鼻窦内镜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变态反应指标(血清ECP及TIg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8,P=0.045)。2组治疗后血清ECP、TIg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接受枸地氯雷他定联合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患者各临床症状得到更好更快缓解,血清ECP、TIgE水平显著降低,变态反应明显减轻,临床应用价值好。  相似文献   
33.
采用改进的融合技术得到318个杂交瘤细胞系。经ELISA筛选,这些细胞系所寸泌的抗体均和病毒抗原发生反应。克隆出26个杂交瘤细胞系,制出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并采用ELISA、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A)、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Immunoblet、病毒中和试验等对单克隆抗体的特性作了鉴定。利用单克隆抗体对牛疱疹病毒I型[Bovine Herpcs Virus I(BHV—1)]主要结构糖蛋白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杂交瘤细胞系分泌IgG和IgM两类抗体,其中IgG有192个(60.4%,其余126个39.6%)为IgM。免疫球蛋白IgG具有强的病毒中和作用。利用[~(35)S]—标记BHV-1病毒感染细胞溶解物,经SDS-PAGE分析、病毒至少有25个结构多肽成分,其中15个是主要的,被抗BHV-1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结构多肽分子量有180Kd、150Kd、130Kd、97Kd、71Kd、5bKd、37/33Kd和25Kd,除低分子量37/33Kd和25Kd外、其余均为糖蛋白。71Kd和97Kd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其相对应的单克隆抗体#132、#186、#191和#181、#128、#101、#213等有强的或较强的病毒中和力;在还原条件下,单克隆抗体#33、#74、#76可识别3个多肽,其分子量分别为130Kd、71Kd、56Kd,而在非还原条件下仅能识别130Kd,并证明130Kd/71Kd/56Kd为一三聚体。  相似文献   
34.
牛膝种子带菌检测和药剂消毒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3个不同产地的牛膝种子寄藏真菌情况,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牛膝种子的消毒效果,为牛膝种子预防保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离体平皿法对牛膝种子表面和内部进行带菌检测;通过平皿培养法观察药剂拌种的消毒效果。结果牛膝种子表面的孢子负荷量为17.8孢子/粒种子~321.9孢子/粒种子,产地间差异极显著;携带的优势真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真菌,产地间差异不显著,但分离频率差异显著;种子颖壳带菌率在19.5%~67.3%,种仁的带菌率在13.5%~47.5%,内部寄藏的优势菌群主要有铰链孢属Alternaria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和交链孢属真菌,产地间带菌率和优势菌群都有较大差异。结论在7种农作物常用的种子处理消毒剂中敌克松表面消毒效果相对较好,可达到50.0%以上。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针刺后镇痛效应的脑功能连接改变。方法: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手法捻针针刺治疗,比较颈疼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者及针刺前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特点。观察针刺后效应对疼痛相关矩阵中前扣带回(ACC)的功能连接的调节作用。结果:对比颈疼患者与正常人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功能连接改变发现l-ACC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背外侧前额叶、脑岛和丘脑,功能连接下降的区域有颞中回;与r-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PAG、颞中回。双侧ACC种子点均无显著脑功能连接下降的区域。颈痛患者疼痛的程度与l_ACC-dlpfc脑功能连接改变相关(r=0.508,P0.001)。针刺后,患者l_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左侧腹侧前额叶、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左侧丘脑;与r_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左侧颞中回、右侧枕下回,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治疗前后疼痛的降低程度与l_ACC-vmpfc脑功能连接相关(r=0.619,P0.001)。结论:颈疼患者的功能连接疼痛上行传导通路中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脑岛、背外侧前额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活动增强,背外侧前额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反映了疼痛的严重程度。而针刺不仅有即时效果还有后效应,后效应能维持降低丘脑到前扣带回信号输入,并且增强腹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产生镇痛作用。负责疼痛信号编码ACC是针刺干预的重要节点,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可能为通过腹内侧前额叶下行抑制疼痛的传导,从ACC下调其与丘脑疼痛信号的兴奋性传递。  相似文献   
36.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复杂、多样,对一般散发病例的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和血清学(显微凝集试验),目前我省多数采用血清学作为诊断依据,而且多以单相血清1:400作为诊断标准。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惯发流行区中,发现单相血清1:400作为诊断标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正确地应用血清学诊断钩体病?现将我们于1976年  相似文献   
37.
小鼠IgG类单克隆抗体三种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采用辛酸一硫酸铵(CA-AS)法、硫酸铵沉淀法(AS)和DEAE离子交换层析法3种方法,对抗鸡Ig轻链的单克隆抗体(McAb)3G6进行了纯化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CA-AS法纯度为83.1%,McAb回收率为46.5%;对McAb活性无影响,制备的酶结合物效价达1.28×10-4,是一种可用于一般实验室纯化小鼠IgG类McAb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AS法纯度最低为60%,回收率为63.6%,活性降低50%。DEAE法纯度最高为100%,但回收率只有10%,活性无丧失,可用作电泳纯级样品的制备。  相似文献   
38.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及常见病 ,其中老年病人的表现自有其特点。本组 86例病人多伴有头痛、头晕、颈肩背酸紧、上肢麻木、甚至胸闷、呕吐和血压升高等症。经我们康复科护理牵引 ,推拿 ,理疗 ,治疗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 86例 ,其中男 5 6例 ,女 30例 ,年龄 45~ 5 5岁 6 6例。 5 6~ 6 0岁 2 0例。病程最短为 6个月 ,最长为 32年。并发肩周炎 4例。全部病人都做了颈椎X光片检查 ,结果弧度改变 5 7例 ,椎间隙受窄 36例 ,双突影 15例 ,双连征 7例 ,滑移 2 1例 ,骨质增生 2 7例 ,C1错位 14例 ,C2 错位 8例。2…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许昌东方医院收治的104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接受胆囊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接受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腹腔粘连与无粘连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粘连时,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用时、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52),低于对照组的15.3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术中应首先解剖出胆囊后三角,对减少术中胆管损伤和胆囊动脉出血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诉的症状群。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厌食等症状,可持续发作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在1个月以上,为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因其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迄今为止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治疗上也无特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