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分析6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左心功能与心电图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_1)的关系,探讨Ptfv_1不同标准诊断AMI左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提示,Ptfv_1<-0.04mm·S对于AMI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是一个较好的指标,过感性77.4%、特异性97.1%。相关分析示AMIPtfv_1与左房内径(LA)呈负相关(r=-0.59.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Ptfv_1=-0.0020LA+0.040,并对AMIPtfv_1异常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传统医学包括中药、针灸、气功以及现代医学与经络的关系。提出了中药治疗的药物归经理论同样适用于化学合成药物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80例 DCM均行常规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诊断心律失常 ,行心脏超声及 X线胸片了解心脏结构。结果 :DCM的心室结构改变为左室扩张和室壁变薄趋势。DCM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5 0~ 5 9mm,6 0~ 6 9mm,≥ 70 mm组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L own's≥ 级 )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随左室内径增大 ,室壁变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左房内径 (L AD) <45 mm,≥ 45 mm组间房颤 (AF)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DCM左室及左房明显扩大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及 AF发生率增高 ,为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洋地黄中毒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人洋地黄中毒的原因。方法:观察充血性心衰的老年患者77例临床表现、心电图,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分析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常见原因。结果:老年洋地黄中毒有临床症状者54例(70.13%),心律失常68例(88.31%)。常见原因有低血钾16例,肾功能不全16例,肺功能不全12例,药物影响14例,心肌本身病变8例,7例原因不明,在年龄大、地高辛维持量为0.25mg/d者易发生。结论:老年洋地黄中毒大部分可找到原因,在治疗中应及时处理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原因,降低洋地黄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多项指标估计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预后。方法 :比较 AMI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间的差异 ;分析 AMI的 CK峰值、心电图 QRS积分、V1 导联 P波终末电势 (Ptfv1 )与左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AMI死亡组 CK峰值高于存活组 CK峰值。CK峰值 >2 0 0 0 u/ L、QRS积分 >6分、Pt-fv1 ≤ - 0 .0 4 mm· s的 AMI患者预后差。结论 :CK峰值结合 QRS积分、Ptfv1 、QT离散度 (QTd)对估计 AMI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伴白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外周血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0例AMI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特点。结果 AMI白细胞增高组易并发左心衰、心律失常及应激性高血糖,具有较高的心电图QRS积分及CK峰值,住院病死率高。结论 白细胞计数对于AMI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失眠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颇受人们关注.有报道成年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失眠者差,伴有较多心身症状[1-2]引.老年人失眠发生率高于中青年人,但国内未见有关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报道,为此我们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了问卷式心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颇受人们关注。有报道成年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失眠者差,伴有较多心身症状^[1-2]。老年人失眠发生率高于中青年人,但国内未见有关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报道,为此我们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了问卷式心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针灸与医学气功的关系及内在联系,提出意守针的概念.简述了笔者已经建立的香功生物物理模型.提出手术阻断幼年及成年动物某一经脉的实验方案,以了解经脉的功能、再生能力,以及对个体生长发育所起的作用;了解各种外科手术对儿童及成人经脉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气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后E组行内镜喉罩通气,消化内镜从喉罩的内镜通道置入;C组则采取气管内插管通气,消化内镜经口置入。记录插管情况(插管成功时间、插管一次性成功例数)、消化内镜置入情况(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例数)、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记录入室时(T0)、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后即刻(T1)、消化内镜置入时(T2)、内镜退出时(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4)、离开PACU时(T5)的HR、MAP。记录T1—T3时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记录E组改变体位前后、手术结束时的气道密封压和内窥镜显露分级(EVGS)。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科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的满意度。
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HR和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置入喉罩成功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T1、T4时HR和MAP明显降低,围拔管期呛咳以及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插管或置入喉罩一次性成功率、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内镜喉罩的密封性和对位良好。
结论: 内镜喉罩可缩短胃ESD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间,对消化内镜操作不造成干扰,缩短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