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7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42.
背景:目前椎体成形中常用的充填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因其过高的强度会引起临近节段骨折,新型材料磷酸钙骨水泥具有骨传导性,但其在体内的生物力学情况尚不明确。 目的:模拟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力学环境,观察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椎体的力学变化情况,评价其在椎体成形中的适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生物力学实验, 于2007-02/12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雌性山羊12只,双侧去卵巢法制备骨量减少动物模型。 方法:以直径4.0 mm钻头横向钻通模型山羊L2~5腰椎椎体双侧皮质,两两随机向骨缺损内注入磷酸钙骨水泥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L1和L6椎体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生物力学测试仪测试术后2,6,12,24周各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 结果:磷酸钙骨水泥组椎体强度从2周起逐渐增强,在24周时最强,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当,但均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磷酸钙骨水泥组椎体刚度从2周开始下降,12周达到最低,24周时上升,但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26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刚度2~24周也无明显降低(P =0.815);各时间点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但都低于对照组。 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椎体具有更合适的生物力学强度,有望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椎体成形中应用。  相似文献   
43.
摘 要 目的: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探讨某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方法,提高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方法:利用FOCUS PDCA循环法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进行干预,选取该院2015年1~12月全部Ⅰ类切口患者出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干预进程分为4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抗菌药物应用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改进效果。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第三阶段的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从62.90%降至28.32%,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从50.1%升至71.0%,品种选择合理率由53.5%提高至79.5%,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从26.8%上升至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项指标的好转促进了该院等级评审相关条款评分结果的提升。结论:医院等级评审中利用FOCUS PDCA循环法规范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4.
川芎挥发油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及处方.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川芎挥发油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以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结果:最佳工艺处方为:卵磷脂与挥发油的比例为1:1,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3:1,PBS缓冲溶液pH为6.8.结论:经优化得到的川芎挥发油脂质体处方合理,工艺可行,包封率较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建立武当地区马尾松中莽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马尾松松针、松枝、花序中莽草酸的含量,为更好的开发利用马尾松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Fortis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6∶94,V/V),流速为0.5 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3 nm,进样量为20μL。提取方法:以水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超声时间为30 min,功率为500 W,温度为40℃。结果:莽草酸在10.26~61.56μg·m L-1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马尾松松针、松枝、花序中莽草酸的含量别为12.974 mg·g-1、4.095 mg·g-1、21.914 mg·g-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适用于马尾松中莽草酸定量分析。马尾松不同部位中莽草酸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花序中莽草酸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6.
磷酸钙骨水泥填充椎体成形过程中椎体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目前椎体成形中常用的充填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因其过高的强度会引起临近节段骨折,新型材料磷酸钙骨水泥具有骨传导性,但其在体内的生物力学情况尚不明确。目的:模拟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力学环境,观察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椎体的力学变化情况,评价其在椎体成形中的适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生物力学实验,于2007-02/12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成年雌性山羊12只,双侧去卵巢法制备骨量减少动物模型。方法:以直径4.0mm钻头横向钻通模型山羊L2~5腰椎椎体双侧皮质,两两随机向骨缺损内注入磷酸钙骨水泥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L1和L6椎体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生物力学测试仪测试术后2,6,12,24周各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结果:磷酸钙骨水泥组椎体强度从2周起逐渐增强,在24周时最强,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当,但均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磷酸钙骨水泥组椎体刚度从2周开始下降,12周达到最低,24周时上升,但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26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刚度2~24周也无明显降低(P=0.815);各时间点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低于对照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椎体具有更合适的生物力学强度,有望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椎体成形中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SF/HA)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新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将SF/HA与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取54只兔于左侧桡骨中上段制备15 mm节段性骨缺损.实验分3组(A、B组各24只,C组6只):A组:植入SF/HA组织工程化骨,B组:单纯植入SF/HA;C组: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4、8、12及16周摄X线片,并于16周行螺旋CT扫描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及骨塑形情况,参照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对各组骨缺损的骨修复程度评分.骨痂标本行 HE染色组织学观察,按照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法比较12周和16周时各组的骨修复情况. 结果 术后16周,X线片示A组髓腔通畅,新骨塑形好,骨皮质连续;B组缺损区有缩小,两断端不连接;C组缺损区无明显骨痂生长.16周时螺旋CT扫描重建显示:A组骨塑形明显,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有部分皮质骨形成,缺损区不能完全修复;C组骨缺损基本无修复.每组术后4、8、12、16周不同时间点的放射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6周时3组间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HA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良好的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能力,但SF/HA本身缺乏骨诱导作用,单独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8.
背景:磨损颗粒引起的骨溶解是导致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已成为骨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准确模拟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过程的动物模型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RANKL是细胞因子中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及激活其功能最关键的因子之一。 目的:拟建立钛颗粒诱导小鼠air-pouch骨溶解模型,模拟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发生的病理过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于2008-03/10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雌性BALB/c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方法:背侧单点皮下注射3 mL无菌空气,间隔1 d补注1 mL气体,连续5 d。囊内植入同种系小鼠颅骨。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囊内注射10 g/L的钛颗粒0.5 mL或0.5 mL磷酸盐缓冲液,14 d后处死小鼠将囊及植入颅骨一并取出。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囊壁组织学改变,以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检测标本中RANK、RANKL和破骨细胞成熟标志因子之一蛋白酶K基因mRNA含量。 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标本囊壁增厚、细胞浸润增多。经钛颗粒刺激后,组织中RANK、RANKL及蛋白酶K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钛颗粒诱导的小鼠air-pouch骨溶解模型,简单、灵敏、经济、重复性好,能准确模拟人工关节松动发生的病理过程。 关键词:骨溶解;air-pouch;组织学;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BALB/c小鼠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价可注射丝素蛋白增强型磷酸钙(silk fibroin/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F/CPC)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应用于绵羊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 24只绵羊均建立L1.2、L3.4和L5.6前路椎体间融合模型.每只绵羊的3个腰椎间隙随机植入SF/CPC、CPC/rhBMP-2、SF/CPC/rhBMP-2和自体髂骨中的3种.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处死12只绵羊.每个时段均获得36个腰椎手术节段,每种材料9个节段.通过大体观察、手触检测、CT扫描、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观察分析脊柱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6个月时,手触检测SF/CPC、CPC/rhBMP-2、SF/CPC/rhBMP-2以及髂骨的融合率分别为0、33.33%(3/9)、55.56%(5/9)和77.78%(7/9);12个月时为11.11%(1/9)、44.44%(4/9)、77.78%(7/9)和77.78%(7/9).生物力学显示6个月时,前屈、后伸、左屈和右屈的融合刚度:髂骨>SF/CPC/rhBMP-2>CPC/rhBMP-2>SF/CPC;12个月时SF/CPC/rhBMP-2刚度与髂骨相近,SF/CPC最小.组织学定量表明:6个月时,髂骨新生骨量>SF/CPC/rhBMP-2>CPC/rhBMP-2>SF/CPC;而钙磷残留量依次增多;12个月时,SF/CPC/rhBMP-2新生骨量与髂骨相近;SF/CPC最少;钙磷残留量依次增多.结论 SF/CPC/rhBMP-2人工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性,降解与成骨能力匹配,是一种理想的脊柱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50.
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细胞相容性及异位成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两种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SF/HA)的细胞相容性及异位成骨作用.方法 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两种SF/HA上的生长;测定ALP活性及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试验.将成骨诱导的兔BMSCs与材料复合培养3 d后植入兔背部肌肉中,进行异位成骨观察.结果 BMSCs在两种材料上能够良好地黏附和增殖,细胞活性及成骨性能不受材料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无毒性作用.异位成骨实验组随时间延长,新骨生成量增多;对照组则均无新骨形成.结论 两种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良好的异位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