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45篇
药学   26篇
  6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述中风后言语不利的发病机制,总结中风后言语不利的辩证治疗。包括中药的辨证治疗、外灸的辨证治疗、针药结合的辨证治疗.指出了中医研究治疗中风后言语不利存在的问题,并对该研究治疗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期间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全身麻醉下髋关节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20例):潮气量(Vt)=9 m L/kg理想体重(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吸气呼气时间比(I∶E)=1∶2;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20例):Vt=7 m L/kg 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I∶E=1∶2,呼气末正压设为6 cm H2O,每30分钟手法肺复张1次。术中吸入氧气浓度40%,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5 mm 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机械通气1.5 h(T3)、拔除气管导管后1 h(T4)、术后3 d(T5)观察记录HR、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mean),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血气分析仪测定Pa O2、Pa CO2和Hb;观察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C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Pa O2和氧合指数(Pa O2/Fi O2)均较术前降低(P<0.05),P组Pa O2和氧合指数在拔除气管导管后1 h较术前降低(P<0.05),但术后3 d无明显差异,且在机械通气1.5 h、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均较C组显著增高(P<0.05)。P组在机械通气期间Ppeak和Pmean均高于C组(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1.5 h后Cdyn降低(P<0.05),但P组高于C组(P<0.05)。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肺保护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部并发症,利于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置入球囊导管但不阻断胸主动脉;I/R组球囊导管阻断胸主动脉12min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先短暂阻断胸主动脉3min,恢复灌注10 min实施缺血预处理,之后阻断胸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PC+2ME2组缺血预处理前30min腹腔注射HIF-1α抑制剂2ME2(15 mg/kg),缺血预处理后阻断胸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别于再灌注损伤后为4 h、12 h、24 h、3 d和7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取脊髓L4-6缺血节段,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脊髓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Real time-PCR法检测HIF-1αmRNA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HIF-1α表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IPC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增高,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多,HIF-1α表达更多(P<0.05)。IPC+2ME2组HIF-1α表达上调受到抑制,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HIF-1α表达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院的2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VCI患者82例,非VCI(NVCI)患者126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VCI的相关因素加以确定。结果 (1)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VCI组与NVCI组在高血压、房颤、血脂异常、NIHSS评分、高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关键部位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VCI的相关因素包括:高糖化血红蛋白(β=1.928,SE=0.382,Wald=6.928,P<0.05,OR值=2.559,95%CI为1.544~5.782)、高血压(β=2.024,SE=0.195,Wald=7.125,P<0.01,OR值=2.135,95%CI为1.672~3.225)、高同型半胱氨酸(β=2.359,SE=0.297,Wald=8.567,P<0.01,OR值=2.687,95%CI为1.938~4.253)、关键部位病灶(β=2.346,SE=0.597,Wald=7.259,P<0.05,OR值=2.187,95%CI为1.692~3.876)及高超敏C反应蛋白(β=1.856,SE=0.118,Wald=5.358,P<0.05,OR值=2.102,95%CI为1.432~3.870)。结论 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VCI的因素较多,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VCI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0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0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预后及后遗症等。结果(1)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4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其中1例伴有应激性溃疡及反复呕吐,1例发病前出现黑蒙,1例伴有头晕、复视;6例表现为肢体偏瘫,2例表现为反应下降,2例表现为人事不知,1例表现为眼睑下垂。(2)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7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2型糖尿病,3例合并血脂异常,4例吸烟;5例为小动脉闭塞性病变,2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1例为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2例发病机制不明。(3)影像学特征:10例患者颅脑CT检查均未见丘脑病变,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域呈对称或不对称蝶形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域、中脑高信号,1例见中脑“V”字征。(4)治疗策略、预后及后遗症:10例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专科治疗,其中1例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意识障碍很快缓解;随访3个月,4例患者预后良好,6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3例放弃治疗而死亡;5例患者遗留肢体偏瘫,2例患者遗留眼球运动障碍。结论Percheron动脉梗死“三联症”为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双侧垂直注视性麻痹,但临床表现为典型“三联症”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可能很少;Percheron动脉梗死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而不同丘脑核受累在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中的阶段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多不良,静脉溶栓及动脉介入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确定瑞芬太尼使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耐受气管导管的95%有效血浆靶浓度(EC95).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颈椎手术的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18 ~ 60岁,体重50 ~ 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恢复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采用连续重新评估法确定EC95.每3例患者作为一组,每组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Cp)相同,将瑞芬太尼Cp在1.0~3.5 μg/L范围内预先设定6个靶浓度,分别为1.0、1.5、2.0、2.5、3.0、3.5 μg/L,第1组瑞芬太尼Cp为3.0 μg/L,每组试验完成后,根据镇静镇痛情况以及各浓度的先验概率,计算每组各浓度的后验概率,以最接近95%的浓度作为下一组Cp.根据各浓度的后验概率绘制浓度-效应曲线,计算EC95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瑞芬太尼使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耐受气管导管的EC95及其95%可信区间为2.77 μg/L(2.65 ~ 2.83 μg/L).结论 瑞芬太尼使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耐受气管导管的EC95为2.77 μ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餐后血糖异常对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22例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非糖尿病患者,其中60例确诊为冠心病,62例为非冠心病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比较,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餐后2小时血糖呈正相关(r=0.34,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受损明显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重,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对冠心病的临床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选择清除血浆LDL/Fib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豆胶为原料,首先进行酸降解,再以氯磺酸为磺化试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磺化反应,获得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degraded fenugreek gum sulfate,DFGS)。考察不同磺化条件对硫酸基含量的影响,确立较优磺化反应条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衍生物为新型酸性粘多糖。以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为净化剂,研究其选择清除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性能。结果表明,在pH=5.11,净化剂浓度为1,500mg/L时,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下降60%~65%,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75%~79%,纤维蛋白原下降近100%,而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浆总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与分析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开放特征。方法 78例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将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全面展示颅外及颅内动脉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结果该组患者中出现侧支循环55例,占70.51%。前交通动脉30例,占54.44%,后交通动脉26例,占47.27%,眼动脉24例,占43.64%,后软脑膜吻合22例,占40.00%,前软脑膜吻合5例,占9.09%。结论单侧颈动脉病变时以前交通动脉作为主要的代偿侧支,且出现侧支数〉2支,临床医师可根据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观察,以为临床选择及预后提供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补体第Ⅰ型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rpe 1)是目前所知道的最重要的补体受体,在清除机体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iatrng Immunecom pex CIC)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功能异常,血清中CIC含量明显增高[2],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及相关性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