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制作冲击创伤性关节内骨折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作关节内骨折动物模型。方法:以重锤自由下落做功条件和凿开法制作兔膝关节内骨折模型。采用16DJL-10型高速摄影拍摄撞击作用过程,计算撞击作用时间和冲击作用刀,共实验11只家兔。另21只家兔以WE-10A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得近膝关节部位股骨冲击状态下破坏载荷、强度、弹性模量及其它生物属性。所有数据由IBM-586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只家兔(22个膝关节)造模制得关节内骨折模型18个(81.8%)。另发生1个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3个骨折线自股骨外髁偏出。造模撞击作用时间为8.5毫秒。冲击作用为303.64牛顿,大于兔股骨的横向破坏载荷(131.2牛顿)。结论:按标准化程序,经guo窝后入路切凿股骨,可造成兔膝关节内骨折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脊髓爆震伤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 ,6 h实验组(B组,n=12)及24 h实验组(C组,n=12),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RDX)将B,C组家兔炸伤,分别于伤后6 h及24 h两个时间点取材,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银浸染色,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结果:脊髓爆震伤后6 h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可逆性改变,部分神经元坏死,死亡均数为12.58±2.23,而伤后24 h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坏死,死亡均数达到了31.52±2.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脊髓爆震伤后6 h内脊髓运动神经元以可逆性改变为主,提出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融合术的远期疗效(附15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1997年以来踝关节融合术,分析其远期疗效。方法:同期手术273例,获得随访150例(54.9%),最短时间10年5个月,最长22年,平均14年11个月。以问答式信访结果统计。结果:踝关节融合术后足痛者79例,52.6%;关节稳定者131例,不稳定者19例;行走歧路及上下楼梯不方便者104例,占69.3%;膝关节后弓者72例,前弓者15例;足跟不着地者23例,认为疗效不满意者8%,一般者  相似文献   
14.
Ilizarov技术在矫形外科领域应该说开创了引人注目的一页。该技术在肢体多平面以克氏针贯穿固定骨骼,再连接环形固定器及螺丝杆,组成三维立体结构的外固定器。可用于解决骨折、骨关节挛缩、肢体短缩等十三个方面创伤及矫形方面的问题。Ilizarov技术是矫形外科医师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与关节创伤、畸形日益发展、趋于完善的方法之一。经皮穿针骨外固定治疗骨折,最早是法国医生Mal-gaigne(1840年)。之后,随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学科发展又出现多种骨外固定器。如Parkhill外固定器(1894年)、Lambotte外固定器(1902年)、Chalier外固定器(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休克兔肢体爆炸伤、海水浸泡的创伤反应。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爆炸伤组(A组n=12)、爆炸后海水浸泡组(B组n=12)和休克兔爆炸后、海水浸泡组(C组n-12)。0.9g铜壳单质猛炸药以海绵间隔6cm,绑于实验下肢膝关节前外侧,电引爆后分组实验。A组伤口包扎后陆地放置1h,B组伤口包扎后下肢浸入海水中1h,C组转筒法制作休克兔、肢体爆炸后海水中浸泡1h。各组于实验前后分别测血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6(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爆炸伤后1h血WBC、SOD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P〈0.001);CRP、IL-1变化不显著(P〉0.05);MDA、IL-6、TNF-α均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P〈0.001)。C组与A、B二组比较MDA、SOD、IL-6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肢体爆炸伤海水浸泡后机体创伤反应严重,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WBC减少、IL-6、TNF-α表达增强。休克兔创伤反应明显加重,MDA、IL-6值显著增高,SOD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对海水浸泡的肢体关节爆炸伤的炎症反应和创面感染的影响。 方法: 新西兰白兔48只,制作肢体关节爆炸伤模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庆大霉素、明胶海绵包扎海水浸泡1 h组(LGGS组,n=12);百多邦、明胶海绵包扎海水浸泡1 h组(BGS组,n=12);12层普通纱布包扎海水浸泡1 h组(GS组,n=12)及12层普通纱布包扎1 h组(G组,n=12)。检测各组实验前后血白细胞(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6(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爆炸后创面及1 h、3 d、7 d、1月作细菌培养。 结果: 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血WBC减少,IL-6、TNF-1值上升差异显著(P<0.05、P<0.01);MDA及SOD值,LGGS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3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GGS组与另3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创面培养阳性细菌24种,LGGS组3 d时2只兔出现3种条件致病菌,无创面感染;BGS组9只兔感染;另2组全部感染。 结论: 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创面外用,能一定程度抑制海水浸泡的肢体关节爆炸伤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明显的预防创面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76年~1989年10月计行股骨髁上截骨术2600例,均采用V形截骨方式,未发生肌间隔高压症、腘后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文中强调正确的截骨平面及角度是防止骨错位的重要环节;恢复膝关节负重力线是保证良效的关键;严密的术后观察是早期发现重要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同时讨论了粘连性膝屈曲受限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腰方肌与腰髂肋肌同为脊柱的侧屈肌.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病例中,兼有腰方肌、腰髂肋肌痉挛的病例不少见.作者2004年4月~2010年4月收治29例腰方肌腰髂肋肌痉挛型脑瘫,占同期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141例的20.6%.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5~33岁,平均年龄13.7岁. 腰方肌、腰髂肋肌痉挛型脑瘫以往研究不多.临床检查表明痉挛的腰方肌、腰髂肋肌不仅对脊柱产生牵扯力,而且对骨盆、下肢都会产生动力和静力的影响,造成躯干肢体的异常姿态和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时认识腰方肌、腰髂肋肌是否存在痉挛,采用恰当的完善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