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迅速进行术前准备及救治,术中密切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迅速地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强术后护理,积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6例AMI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救治成功率为100%.结论对AMI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可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诊PCI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2.
张镭 《保健与生活》2020,(10):44-44
目前,我国正在沿着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下面,我们将了解疫苗中很重要的一类一减毒活疫苗。什么是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是指采用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弱毒株或经培养传代等方法减毒处理后获得致病力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病原微生物减毒株制成的疫苗。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20例恶性,9例良性)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9.7岁。应用64排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行灌注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1,流速4ml/s)。将动态扫描数据输入GE工作站(ADW4.2P),应用工作站随机Perfusion 3-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均高于肺良性结节,BF、BV、PS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的差异最显著。以BV≥4ml/100mg为诊断阈值,结节BV≥4ml/100mg的诊断为恶性,敏感性95%、特异性100%。恶性结节的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2.P=0.020)。结论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24.
评价喉部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喉部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行喉部螺旋CT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传送至GESunSparc20工作站,使用表面覆盖重建方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和内表面重建模式进行后处理,得到喉SSD影像(SSD-im-age)和CT仿真喉镜(CTvirtualLaryngoscopyCTVL)。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一位耳鼻喉科医生分别对喉部螺旋CT轴位影像,喉SSD影像,CT仿真喉镜(CTVL)的影像质量,提供诊断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对喉部肿瘤的诊断,喉部螺旋CT轴位影像比三维成像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喉部三维成像直观地显示肿瘤侵犯上下范围,受到耳鼻喉科医生的高度评价。对于喉部炎症的诊断,CT仿真喉镜比CT轴位影像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将螺旋CT轴位影像,喉SSD影像,CT仿真喉镜三种影像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并且为临床提供更直观的影像,指导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5.
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CTVB)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 例患者进行CTVB检查,其中22 例经纤维支气管镜(FOB) 检查,并将二者所见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CTVB 获得的图像效果类似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所见的支气管腔内壁及腔内病变的表现。CTVB可以到达一般纤维支气管镜所不能到达的第V 级支气管并可以越过阻塞部位对远端的支气管进行观察。结论 螺旋CT 仿真支气管镜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复杂气道的解剖关系及气道的形态改变,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6.
仿真椎管镜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能在椎管内直视观察椎间盘突出变化的有效方法,进而指导治疗。方法:在椎管内注射造影剂后使用CT扫描,应用Navigator等软件处理,形成椎管内的动态三维图象。通过仿真镜头的移动来观察椎管、椎间盘、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孔的变化,分析仿真椎管镜下椎间盘突出的特点。结果:临床观察24例患者全部经过手术证实,仿真椎管镜可从椎管内清楚地观察到椎管内的形态,椎间盘突出的状态,尤其是神经根管及硬膜外压迫的立体形态。结论:仿真椎管镜能有效地诊断椎间盘突出,特别对马尾神经压迫和根管压迫的观察明显优于脊髓造影和CTM检查,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并能推测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CT仿真胃内窥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CT仿真胃内窥镜 (computedtomographicvirtualgastroscopy ,CTVG)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检查方法和镜下所见。方法 对 6 9例可疑胃部病变患者行胃不同气量充气后螺旋CT扫描 (准直器宽度 3mm ,螺距 1 2~ 2 5 ,扫描速度 0 8s/ 36 0°) ,以获得容积扫描数据 ,将原始数据进行重叠重建 (重建率 33%~ 6 7% ) ,再利用Navigator软件生成仿真胃内窥镜影像。结果 CTVG的准确性为 92 8% ,敏感性为 96 4% ,特异性为 78 6 %。CTVG对病变形态的显示与纤维胃镜 (fibrousgastroscopy,FG)检查及标本显示具有良好的对应性。CTVG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增殖性胃炎及急性出血性胃炎等细微病变结构的能力。当准直器宽度 3mm、螺距 1 2~ 1 5、重叠重建率 5 0 %~ 6 7%、呼吸控制良好、胃气量充足 ,以及采用适宜的扫描体位时可获得优质CTVG影像。结论 CTVG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查手段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CT仿真胃镜与纤维胃镜、钡餐造影、手术对比,研究其临床价值及其在理想状态下,可辨别的最小病变。材料与方法21例患者及两个离体新鲜胃标本,用相同扫描条件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形成CT仿真胃镜(CTvirtualgastroscopyCTVG)和胃SSD影像,与纤维胃镜、气钡双对比造影(DC)、手术标本进行对比。结果CTVG和胃SSD影像对恶性肿瘤,溃疡、息肉、外压性改变诊断率相当于或高于纤维胃镜和DC,但对胃炎的诊断率较低,CTVG可以发现0.3cm以上的病变,但对扁平性、浅凹陷性病变敏感性低。结论CT仿真胃镜是对钡餐造影和纤维胃镜很好补充,CT仿真胃镜与CT轴位结合可以对上消化道疾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基于流动小室的构架,建立一种用以研究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的体外模型.方法 以2 mg/mL牛胶原蛋白预包被流动小室后,接种1 × 105个HBE细胞,含20% 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37 ℃,5 %CO2孵箱培养24 h铺满底部后用于实验;以流动小室中细胞数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设计考察流速、流动时长和流动相成分对细胞模型的影响,筛选最优实验条件;以正交实验结果 为条件,细菌黏附量为指标,与常规用于细菌细胞黏附的培养板方法 相比较,分别于2 × 108、108、5 ×107、2.5 × 107CFU/mL接种浓度下与细胞进行黏附实验,判定流动小室是否为细菌细胞黏附研究的可靠模型;以SYTO9荧光标记细菌的方法 表征黏附于细胞的细菌量.结果 优化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影响因素主次为流速> 流动时长> 流动相组成,方差分析结果 显示,流速和流动时长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异(P< 0.05) ,流动相组成无显著差异(P> 0.05) .荧光染色后,该模型可实现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黏附的荧光实时观察;细菌黏附的定量结果 显示,随着感染复数增大,流动小室模型与常规培养板方法均检测出黏附细菌的增多,且呈线性关系;但同一感染复数下常规培养板方法 所检测出的黏附菌量与流动小室模型相比显著增多(P< 0.05) .结论 在适宜的流速、流动时长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黏附,并且较常规培养板方法 具有更贴近体内环境、准确度高、可实时观察等优点.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原发性BPPV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确诊的52例原发性BPPV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A型性格问卷法调查分析。结果:原发性BPPV患者中A型性格高于B型以及对照组中A型性格者(P〈0.05)。结论:A型性格与原发性BPPV相关,可能是其致病原因之一,为防治原发性BPPV,应配合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