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2012年7月我院收治1例腕部洞穿性缺损伤,腕骨、肌腱、血管、神经、皮肤缺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成功,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工人,男,48岁,以“腕部洞穿性损伤致右腕畸形、出血2h”急诊入院.探查见:腕部掌侧皮肤、腕背皮肤撕脱,大小多角骨、头状骨、舟骨、月骨、第1-3掌骨基底部缺损,拇长伸屈肌腱、食中环指伸屈肌腱离断,桡动脉、尺动脉离断,桡神经浅支缺损,正中神经不全离断,尺神经连续性存在.桡侧伸屈肌腱、掌长肌腱缺损约5.0cm.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玉米剥皮机所致手外伤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2012年9月-11月收治的61例玉米剥皮机所致手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一期闭合创面42例;其余19例行敞开创面,充分引流,二期闭合。结果一期闭合创面42例,感染23例,感染率54.8%;二期闭合创面19例,感染3例,感染率15.8%,患肢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对玉米剥皮机所致的手外伤,急诊彻底清创,暂不闭合伤口,敞开创面5~7d后二期闭合,可降低感染率,缩短病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轻中型颅脑损伤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后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和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2,TLR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15分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115例为颅脑损伤组,同期于门诊体检的20例符合条件的健康者作为健康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HMGB1、TLR2水平;分析各组血清中HMGB1和TLR2的表达。结果 3个月后,轻型颅脑损伤组和中型颅脑损伤组与健康组比较,其血清HMGB1、TLR2明显增高(q=42.442,24.264;均P0.05);中型颅脑损伤组血清HMGB1水平比轻型颅脑损伤组比明显增高(q=17.122,P0.05),TLR2水平无明显差异(q=2.416,P0.05)。多组间血清中HMGB1和TLR2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520.008,169.249;均P0.05);进一步分析,轻型颅脑损伤不伴MCI组和中型颅脑损伤不伴MCI组比健康组血清中HMGB1和TLR2水平高(q=33.252,24.126;均P0.05),轻型颅脑损伤不伴MCI组和中型颅脑损伤不伴MCI组之间HMGB1和TLR2水平无明显差异(q=2.422,P0.05);轻型颅脑损伤伴MCI组和中型颅脑损伤伴MCI组比健康组血清中HMGB1和TLR2水平高(q=48.374,44.522;均P0.05),轻型颅脑损伤伴MCI组和中型颅脑损伤伴MCI组比轻型颅脑损伤不伴MCI组血清中HMGB1和TLR2水平高(q=28.674,21.351;均P0.05),轻型颅脑损伤伴MCI组和中型颅脑损伤伴MCI组比中型颅脑损伤不伴MCI组血清中HMGB1和TLR2水平高(q=19.974,16.465;均P0.05),轻型颅脑损伤伴MCI组和中型颅脑损伤伴MCI组之间HMGB1和TLR2水平无明显差异(q=3.584,P0.05);颅脑损伤伴MCI患者血清中TLR2和HMGB1的水平呈正相关[Y=0.372X-0.408(r=0.874,P0.01)];颅脑损伤不伴MCI患者血清中TLR2和HMGB1无明显相关性[Y=0.285X+0.038(r=0.459,P=0.064)]。结论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的HMGB1/TLR2与颅脑损伤合并MCI密切相关,有可能为预防和治疗颅脑损伤继发MCI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4.
张旭阳  王皓  杨瑞杰 《肿瘤学杂志》2017,23(10):895-898
摘 要: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GNPs)以其独特的理化特点而广泛应用于肿瘤诊疗研究。GNPs生物相容性好,原子序数高,对kV级射线的光电效应截面比软组织高,能提高肿瘤组织的局部能量沉积,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放射增敏剂。MV级射线通过康普顿散射与GNPs相互作用,但其截面远远低于kV级射线与GNPs作用的截面,因此GNPs对其增敏效应不如kV级射线显著。GNP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引起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GNPs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进程,使细胞阻滞在G2/M期,增强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此外,GNPs还能引起细胞内自噬体增多和溶酶体降解能力减弱并最终引起细胞死亡。GNPs也可以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表达,使裸鼠肝癌血管形态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