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21.
患者男,41岁.主因双下肢乏力3年,加重4 d,于2009年3月入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于2006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曾于当地查血清钾(K+)降低(具体不详),口服补钾后症状有所缓解,未再系统诊治,逐渐双下肢乏力加重,站立困难.  相似文献   
222.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 7例,C4/5 10例,C5/6 27例,C6/7 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0°±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PSU 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相似文献   
223.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时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曲度变化情况。方法随访2003年12月~2007年12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FSU角度变化。结果 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69个月,平均32个月,手术节段包括C3/C4节段2例,C4/C5节段14例,C5/C6节段41例,C6/C7节段3例。术前FSU平均曲度为0.3°,末次随访时为-0.5°(P〈0.05)。根据手术日期将全部病例分成早期(2003~2004年)、中期(2005年)和后期(2006~2007年)3组,统计分析发现早期病例随访时FSU后凸平均增加1.6°,后期病例FSU后凸平均增加仅0.1°,2组的FSU角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术后FSU后凸主要发生在早期病例,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可以避免术后FSU后凸。  相似文献   
224.
1 病例资料 病例1 患儿,女,5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6天,皮疹4天,右腕关节肿痛1天为主诉于2008年6月17日入院.入院前6天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39℃,颈部淋巴结肿大,以"淋巴结炎"静滴头孢类抗生素(具体不祥)2天.  相似文献   
225.
达力新致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33岁.因尿道流脓、刺痒3d就诊.查体:尿道口红肿,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呈深黄色,尿道粘膜外翻,并伴有尿急、尿频及全身不适症状.拟诊为淋病,取患者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有G-双球菌.临床诊断:急性淋菌性尿道炎.给予达力新(头孢呋辛钠,深圳市制药厂,批号:20000107)1.5g加入5%葡萄糖400mL静滴,qd,静滴3d后症状好转,分泌物减少,但患者面部、四肢及前胸皮肤潮红、发热,出现皮疹伴瘙痒.查体:体温35.6℃,血压15.33/10.66kPa,心率78次@min-1,呼吸21次@min-1,见面部、四肢、前胸有大小不等、高出皮肤的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考虑为达力新所致.遂停药,予异丙嗪25mg,im,地塞米松15mg加入5%葡萄糖350mL静滴,维生素C 2.5g,静滴2d后皮疹全部消失,随访2次,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26.
降钙素对正常成年雄性大鼠骨重建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体研究降钙素对成年雄性大鼠松骨重建过程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方法 12只大鼠平均分成对照组和降钙素组,后皮内注射鳗鱼降钙素1U/100g/日,连续2日。7日后取第4、5腰椎,行不脱钙骨组织切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骨吸收陷窝表面、活性吸收表面、破骨细胞平均细胞核数,降钙素组明显小于对照组。类骨质表面、类骨质相对体积、类骨质厚度,降钙素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成  相似文献   
227.
【摘要】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 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的多节段受压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采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良好的脊髓功能改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8.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2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视神经管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应用软组织算法及骨算法薄层扫描对19例视神经管骨折患者进行检查,获取层厚为0.625mm 轴位图像,利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并结合轴位图像综合分析视神经管骨折患者的CT 表现。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单纯视神经管骨折3例,其余16例均合并眼眶或颌面部多发骨折;单纯视神经管管壁骨折5例,内侧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2例;多发视神经管管壁骨折14例,内侧壁受累者12例,上壁受累者9例,2例为视神经管全段骨折;本组中未见单纯下壁或外侧壁骨折的病例。CT表现:①直接征象:骨质连续性中断为最直接的骨折征象,本组19例均可见此征象。其又细分为线性骨折5例,仅见骨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端没有任何移位,对位对线良好;错位骨折5例,其中3例骨折断端朝向内侧,骨折断端向内可能刺伤视神经;撕脱骨折4例,视神经管内可见游离碎骨片影;粉碎性骨折5例,多处骨质连续性中断。②间接征象:视神经管内积气3例,蝶窦积血9例,视神经增粗、扭曲4例。结论 采用MDCT多种算法薄层扫描,通过VR、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管骨折的类型、范围,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信息,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