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估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在超声引导下对23例危重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例全部置管成功,19例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4例行左颈内静脉置管。无一例出现误穿颈动脉和气胸等并发症。结论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及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危重患者终末期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体动反应进行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探讨灌注指数在静脉麻醉中预测体动反应的作用.方法 6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年龄20岁~30岁、体重45 kg~60 kg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麻醉给予异丙酚1.8 mg/kg和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患者安静3 min后的测量值(T1)作为基础值,给药后3min时(T2)的测量值作为麻醉诱导后的值,记录这两个时刻的末梢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l)、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根据术中孕妇是否有体动反应,将患者分为体动组和非体动组.结果 本研究中有32.8%的孕妇在术中出现了体动反应.两组的年龄、体重、孕周、人工流产史、生产史、T1与T2的血压、心率和BIS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体动组比较,体动组的T1和T2时刻的PI值[分别为(0.39±0.16)、(0.99±0.40)]以及它们的比值[PI(T2/T1)](2.91±1.41)均下降(P<0.05).应用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时的PI和PI(T2/T1)可以独立地预测体动反应.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以T2时的PI预测无体动反应的发生,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s,AUC)为0.897,以PI(T2/T1)预测无体动反应的发生,AUC为0.857.结论 测量PI值有助于监控患者的麻醉状态,麻醉诱导后的PI以及PI(T2/T1)可能是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体动反应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舒芬太尼伍用氟比洛芬酯用于下肢骨科手术静脉镇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下肢手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舒芬太尼与舒芬太尼伍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下肢手术术后行PCIA患者80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给予(舒芬太尼100μg+阿扎司琼10mg)/100ml;氟舒组(FS组)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镇痛给予(舒芬太尼75μg+氟比洛芬酯100mg+阿扎司琼10mg)/100ml。两组PCIA泵的设置,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两组术后4、12、24、48h的镇痛、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FS组术后镇痛及镇静评分好于S组。FS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组。结论舒芬太尼伍用氟比洛芬酯用于下肢骨科手术PCIA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舒芬太尼,而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同时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表面黏附分子CR3表达水平和中性粒细胞(PMN)内炎症介质cAMP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体外循环(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氯胺酮Ⅰ组、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n=15),体外循环前10 min经颈内静脉分别给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Ⅰ组(0.1 mg/kg)、氯胺酮Ⅱ组(0.5 mg/kg)和氯胺酮Ⅲ组(1.0 mg/kg),并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前1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3)、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4)不同时点从颈内静脉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3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AMP和cGMP浓度,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T1,T2时点各组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各氯胺酮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R3表达均降低(P<0.05),其中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水平更低于氯胺酮Ⅰ组(P<0.05).T3,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AMP浓度均增高(P<0.05).T3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相比,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GMP浓度均降低(P<0.05).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患者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氯胺酮Ⅲ组比其他各组术后使用更少的血管活性药(P<0.05).结论 氯胺酮可一定程度地降低CPB患者外周血CR3的表达水平和PMN内cAMP、cGMP的浓度,从而减轻CPB时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监测麻醉患者的指标常规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而对监护仪上的容积脉搏波形特征的关注甚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后处理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脏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心脏缺血40 min,再灌注120 min模型.根据再灌注开始10 min的不同处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n=10):I/R对照组(Con),七氟烷后处理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窥镜检查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65例,电脑随机法分成对照组(P组,n=33)、实验组(D组,n=32),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D组静脉推注DEX (0.1 μg·kg-1·min-1),P组静脉推注安慰剂(0.9%生理盐水)3 mL,之后两组均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1·min-1),完成后开始插镜,检查中如有体动反应,追加丙泊酚30~50 mg,并观察丙泊酚用量及体动、循环、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丙泊酚总用药量P组明显高于D组 (P<0.05);D组体动发生例数明显低于P组(P<0.05);用丙泊酚实施无痛麻醉过程中均可导致循环抑制,而且DEX对此效能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 小剂量DEX在无痛胃镜中的使用方法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能协同丙泊酚的麻醉镇静作用,提供更佳的术中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眯达唑仑术前用药预防短小手术患儿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EA)的效果.方法 择期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3~9岁,体重15~3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30),麻醉前30 min,对照组(C组)口服10%葡萄糖10 ml,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组(M1-3组)分别口服0.25、0.50和0.75 mg/kg咪达唑仑与10%葡萄糖混合液10 ml.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采用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价患儿EA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M2组和M3组PAED评分及EA发生率降低(P<0.05),M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1组比较,M2组和M3组PAED评分及EA发生率降低(P<0.05);与M2组比较,M3组PAED评分及EA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咪达唑仑术前用药可预防患儿短小手术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其适宜剂量为0.50 mg/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时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后以瑞芬太尼0.15-0.2μg/(kg·min)、丙泊酚6~8mg/(1(g·h)维持麻醉,使目标BIS保持在40-60。在BIS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1,并记录注射后5、10、15、20和30min时时血压(mmHg)、心率(次数/分钟)、BIS。结果氟比洛芬酯给药后各时间点BIS与给药前相比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后心率、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氟比洛芬酯按临床用药剂量给药(1mg·kg^-1)对麻醉深度和血流动力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吸入七氟醚是否能对大鼠产生延迟相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吸入1.0 MAC和1.5 MAC的七氟醚,或者纯氧1 h,24 h、48 h后进行30 min的左冠状动脉的阻断和2 h的再灌注;持续记录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伊文思蓝和TTC印染测定心肌缺血危险区面积和梗死面积,免疫印迹测定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结果:吸入1.0 MAC和1.5 MAC的七氟醚24 h和48 h后均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面积,改善了再灌注后左心功能,上调了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而p-eNOS和eNOS的表达水平并未改变(P>0.05)。选择性iNOS抑制剂1400 W取消了吸入1.0 MAC七氟醚24 h后所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七氟醚延迟预处理是通过上调心肌iNOS蛋白的表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