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 (PHCV)对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 为控制吸气峰压低于 4 90kPa ,吸气平台压低于 2 94kPa,,对 2 5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潮气量为 6~ 10ml/kg、频率为 10~ 14次 /分、呼气末正压 (PEEP)为 0~ 0 80kPa的PHCV治疗。结果 PHCV可迅速升高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P <0 0 1) ,逐渐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提高pH值。合理使用PEEP可改善氧合而吸气峰压和平台压没有升高 (P >0 0 5 )。全部病例顺利撤机 ,平均通气时间为 4 6天 ,无气压伤和低血压发生。结论 PHCV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在改善氧合情况下 ,逐渐降低Pa CO2 ,疗效显著 ,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奈达铂替代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初次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随机分成卡铂组(30例),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d1,8,卡铂AUC=6,d1;奈达铂组(30例),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d1,8;奈达铂80mg/m2,d1;2组均每21天重复1次,连用2~4周期;化疗结束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0例均可评价疗效,每例患者均可顺利完成4周期化疗。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大致相等,但是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奈达铂替代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初次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随机分成卡铂组(30例),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d1,8,卡铂AUC=6,d1;奈达铂组(30例),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d1,8;奈达铂80mg/m2,d1;2组均每21天重复1次,连用2~4周期;化疗结束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0例均可评价疗效,每例患者均可顺利完成4周期化疗。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大致相等,但是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4.
左万里  谢汝缓 《新医学》2002,33(5):280-281
目的评估在B超介导下以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清除包裹性胸腔积液加腔内注射尿激酶的疗效.方法以随机抽样方法,将已诊断为结核性包裹积液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对照组(20例)予常规针刺胸腔穿刺抽液,而治疗组(20例)则在B超介导下以纤支镜清除胸腔积液后腔内注射尿激酶25OkU,观察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胸腔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数、治疗后胸膜厚度和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为(4±2)日、胸腔积液吸收时间(10±3)日、住院(21±3)日均较对照组[对应为(6±2)日、(19±4)日、(21±4)日]短,治疗后胸膜厚度较对照组小[(1.3±0.4)mm比(3.9±0.8)mm],肺功能指标(肺活量和2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较对照组进步快,均为P<0.0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超引导纤支镜清除包裹积液加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水平及其与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治疗效果的关系,为 ACOS 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诊治的稳定期 ACOS 患者60例(ACOS 组),同期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诊治的无合并哮喘的稳定期 COPD 患者60例(单纯 COPD 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 ICS 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动脉血气分析,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诱导痰中炎性细胞的分析。结果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 ACOS 组均显著高于单纯 COPD 组。ROC 曲线分析显示以2.5%为截点,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诊断 ACOS 的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84.8%。ICS 治疗后的 FEV1值增幅 ACOS 组亦显著高于单纯 COPD 组。ACOS 组 ICS 治疗后的 FEV1值增幅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检测可以作为 ACOS 和 COPD 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且能较好的预测 ACOS 对 ICS 治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分别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或华法林治疗肺栓塞(P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3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1例,A组联合使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B组仅联合使用尿激酶和华法林,C组仅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48%分别高于B组和C组的71.43%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内注药24h后3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对肝素和尿激酶治疗耐受良好,无胸痛和畏寒发热发生,均未增加胸腔内出血的发生率。结论联合使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PE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黄艳芬  左万里 《中国药师》2004,7(7):547-549
目的: 评价利多卡因和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中、重度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中、重度哮喘诊断的成年入院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联合应用利多卡因和沙丁胺醇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哮喘,对照组单纯应用沙丁胺醇超声雾化吸入.测定入院当天、治疗2周后的FEV1、PEFR值.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75.0%和50.0%(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肺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 联合应用利多卡因和沙丁胺醇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中、重度哮喘较单纯应用沙丁胺醇效果良好,改善肺功能显著.  相似文献   
38.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AECOP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患者均酌情使用茶碱缓释剂及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剂治疗,每次200mg,每日三次,均于餐后服用,疗程14d。对照组不给予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症状等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者(显效)22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86.84%;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71.0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FEV1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用于AECOPD患者可以减轻气流阻塞,防止氧化应激,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电子支气管镜引导置入气管支气管支架治疗肺癌并气道狭窄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肺癌并严重气道狭窄患者,在病房床边行电子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支气管支架置入术.分析气管支气管支架置入后患者的疗效和近期(2周内)、远期(2周后)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气管支气管支架均成功置入.置入后呼吸困难症状立即缓解,PaO2、PaCO2明显改善,咳嗽、咯血、异物感等近期并发症症状轻微;出现气道阻塞、支架移位等远期并发症的几率较小.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引导置入气管支气管支架对肺癌并气道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利用谤导痰技术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局部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对40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5例健康吸烟者(C组)进行痰诱导,并测定其诱导痰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非酶性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酶性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分析各指标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1)COPD患者在痰诱导前和结束时及结束10min SpO_2、FEV_1均值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组间诱导痰MDA含量呈下降趋势,诱导痰GSH含量、SOD、GSH-PX活性呈上升趋势;(3)FEV_1与痰MDA、GSH含量及痰SOD、GSH-PX的活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0.778、0.788、0.800,P<0.05。结论痰诱导技术在COPD患者氧化应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COPD患者气道局部均存在氧化/抗氧化失衡,尤以急性加重期患者更为明显,COPD患者氧化应激增加是导致肺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