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老年四肢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或合并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老年创伤性四肢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或合并感染创面23例,其中合并感染创面6例。急诊修复2例,一期清创或扩创、二期皮瓣移植21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22例,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皮瓣尖端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2~48个月,平均2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6例感染创面皮瓣修复后有1例皮瓣下方出现部分感染,经二次扩创、置管闭式冲洗后愈合。皮瓣供区直接闭合3例,供区植皮修复20例,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恒定、切取面积大,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可携带股外侧肌肉形成肌瓣填塞死腔,供区隐蔽,是修复老年四肢创伤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2.
背景:目前通过Hueter间隙操作的髋关节前入路是微创意识的一种临床体现,其适应证及应用范围远不及传统后外侧入路。少数国外文献从临床应用角度涉及Hueter间隙的解剖结构,但缺少全面的研究和描述。目的:阐明Hueter间隙的组成、毗邻结构及其显露特点,为髋关节前路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8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湿性标本,5例行模拟手术入路观察,3例行断层解剖观察。结果:① Hueter间隙由两层肌间隙构成,浅层位于缝匠肌外侧缘与阔筋膜张肌前侧筋膜部之间,深层位于股直肌外侧缘与臀中肌前缘之间,两层不在同一平面,相距2 cm左右;②股外侧皮神经与Hueter间隙浅层关系分成垂直型和水平型,前者即股外侧皮神经横跨过间隙,神经走行轨迹与间隙成角>60°,后者即股外侧皮神经与间隙成角<60°,在阔筋膜张肌前缘筋膜部深面走行一段后潜出至股外侧皮下;③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紧贴间隙外侧、由下向上走行在Hueter间隙深层内,其走行轨迹与Hueter间隙深层呈平行关系。结论:熟悉Hueter间隙的组成、毗邻结构及其显露特点,有助于髋关节前侧入路的安全操作及缩短前路手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53.
取8月龄SD大鼠脊髓,分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培养,测量神经干细胞球出现的时间、数量、直径.MTT法鉴定增殖能力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比例.组织块组在神经干细胞球出现的时间、数量及增殖能力上与细胞悬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分化细胞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4.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T型锁定加压钢板(T-LCP)经掌侧植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8例需要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T-LCP,对照组用普通T型钢板,两组均采用经掌侧入路植入,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优良率为96.43%,对照组优良率为7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内固定松动、肌腱磨损、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为两例(7.14%),对照组并发症为11例(36.67%),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T-LCP掌侧入路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6.
背景目前,将天然可降解生物材料运用于周围神经外科领域,尤其对于神经损伤程度与生物导管适应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甲壳胺膜管桥接大鼠不同长度坐骨神经缺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探索此方法在不同程度神经损伤修复中的适应证.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外科中心.实验对象为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20~240 g,雌雄不限,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SD大鼠102只,按缺损长度与神经干直径之比造模分为缺损4,6,8倍组.采用相互对照,用甲壳胺膜管桥接缺损,层流室饲养4,8,12周后处死动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周分别作大体观察、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观察和远端轴突再生率的比较.结果缺损4,6倍组,能展趾活动,有肌肉收缩现象.缺损8倍组溃疡及肌萎缩加重.桥接体周围无疤痕粘连.缺损4倍组优于缺损6,8倍组,缺损6倍组优于缺损8倍组,缺损4,6倍组髓鞘成熟良好,缺损8倍组仍有髓鞘溃变现象;3组均无胶原纤维增生.结论甲壳胺膜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可防止疤痕侵入,有利于轴突再生.对于神经缺损不超过其直径6倍者,用甲壳胺膜管桥接后再生轴突的质量和数量均较优.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LSS)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患者183例,其中LSS患者63例,包括中央型LSS组50例,侧隐窝型LSS组13例,LDH组120例。术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腰痛评分标准(ODI)功能障碍指数及步行负荷实验评价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并记录所有患者在MRI扫描中最小硬膜囊横截面积(CSA)。比较3组患者MRI扫描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率大小。结果 LSS患者中,中央型LSS组中出现神经根阳性数46(92%),侧隐窝型LSS组中出现阳性数为3(23%),LDH组中出现神经根阳性数为1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距离、C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SS组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CSA与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沉降征阳性也存在于LDH患者中,但广泛存在于LSS患者中,尤其对中央型LSS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至2010后5月行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51~90岁,平均78岁.Tronzo-Evans分型:I型3例,Ⅱ型15例,Ⅲ型10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人重组α干扰素(rhIFN-α)及联合应用顺铂对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的影响。方法:将rhIFN-α和顺铂分别和联合作用于MG-63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MTT检测MG-63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法检测MG-63细胞凋亡情况,Hoechest 33258染色和DNAladder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0 000 IU/ml rhIFN-α对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较明显(34.12±2.11)%;单独应用顺铂组对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4.74±2.22)%;顺铂联合应用干扰素可明显提高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到(69.41±1.72)%、(58.81±2.23)%、(48.23±1.12)%。结论:rhIFN-α对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特点,10 000IU/ml rhIFN-α能明显诱导MG-63细胞凋亡,而且不同剂量的rhIFN-α均能明显促进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提示化疗时联合应用rhIFN-α可提高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0.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后表现出神经干细胞的特性,细胞表面的神经营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超表达,通过改善复杂的内环境,有利于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目的:构建大鼠pSecTag2/HygroB-EGF、pSecTag2/Hygro B-CNTF真核表达质粒,检测其在cos-7细胞中的共表达。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大鼠颌下腺、坐骨神经组织总RNA中扩增出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功能区,将上述基因片段分别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 B,聚合酶链反应初步筛选、双酶切鉴定后送测序。将构建成功的两种重组载体单独及共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瞬时表达。结果与结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成功获得大鼠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DNA。DNA序列分析证实2种真核表达载体中的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序列与GenBank中目的序列一致。脂质体介导转染cos-7细胞48h后,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分别在Mr6000,22000处出现阳性条带。提示大鼠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EGF、pSecTag2/Hygro B-CNTF构建成功,共转染cos-7细胞后能够共表达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