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31.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认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其应用中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9-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下腰痛,Discogenjc low back pain, low back pain,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9-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椎间盘突出致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结果与结论:慢性下腰痛部分是椎间盘本身内部结构病变导致的.自然退变和机械压力改变导致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神经纤维通过破裂的纤维环长入到椎间盘的内部,椎间盘内的髓核等组织破裂后能够刺激周围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刺激神经产生疼痛;腰部机械压力的改变,炎症因子进一步刺激神经导致疼痛加重.治疗盘源性下腰痛,传统手术治疗如椎间盘切除、腰椎融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等会牺牲正常脊柱的高度和脊柱节段的活动,促进椎间盘的再生和椎间盘置换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故组织工程方面治疗盘源性腰痛成为新的热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12 5碘 辣根过氧化物酶 ( 12 5I HRP)追踪术后神经轴浆流的可行性 ;为临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神经再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 4只SD大鼠 ,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 1)实验组 :于坐骨结节远端 0 .8cm处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立即行端端缝合术。术后 4周 ,从右侧小腿三头肌内注射12 5I HRP。 ( 2 )对照组 :将12 5I HRP注射到大鼠右侧小腿三头肌内。于注射12 5I HRP 2 4h后 ,实验组取神经缝合口近段 0 .8cm神经干 ,对照组取右侧坐骨结节远端的坐骨神经 0 .8cm ;两组同时切取该段神经周围肌肉和左侧相应部位坐骨神经干 ,进行12 5碘放射性强度的г 计数。结果 对照组 ,注射侧坐骨神经干的12 5碘放射性强度是其它组织的 3 0倍以上。实验组 ,注射侧坐骨神经的12 5碘放射性强度是其周围肌肉和对侧坐骨神经的 6倍和 7倍。两组注射侧坐骨神经的12 5碘放射性强度和其它组织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12 5I HRP注入肌肉被神经末梢摄取后 ,经轴浆逆流可以通过神经缝合口到达神经近段 ;应用г 计数器可探测神经组织中的12 5碘放射性强度。  相似文献   
33.
文题释义: 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患肢股骨侧及胫骨侧分别安装红外线反射球,通过红外线原理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面,通过计算机重建患者的下肢力线及空间结构,从而指导医师正确截骨。该系统能降低医生的主观判断产生的失误,能够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导航的优势: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能够有更好的伸屈间隙平衡;且术中不要打开股骨髓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 < 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 < 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ORCID: 0000-0003-1243-9574(江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翻修67例,按翻修原因分为无菌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柄断裂五组,分析不同原因在初次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分布以及翻修术后的疗效.结果 67例病人中,无菌性松动39例(58.21%),感染15例(22.39%),脱位6例(8.96%),假体周围骨折6例(8.96%),假体折断1例(1.48%).其中,早期翻修32例(47.76%),中期翻修17例(25.37%),晚期翻修18例(26.87%).翻修术前的Harris评分(49.47±9.27)分,翻修术后Harris评分(87.06±5.07)分,翻修术后效果优22例(32.83%),良39例(58.21%),可6例(8.96%).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无菌性松动、感染.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主要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而无菌松动在各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修术是补救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5.
36.
王伟  尹宗生  胡勇  张辉 《中国骨伤》2008,21(2):128-130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5例骶骨肿瘤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54.6岁。原发性肿瘤10例,转移性肿瘤5例。采用前方入路病灶清除5例,后方入路单纯病灶清除3例,病灶清除联合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7例。术后根据肿瘤性质辅助放疗或化疗。结果:13例获随访,时间4个月~5年,所有患者近期疗效满意,局部疼痛及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术后出现二便功能障碍加重,经保守对症治疗4个月后好转。1例脊索瘤和2例转移瘤于术后1~2年死于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未再手术。结论:根据骶骨肿瘤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得到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7.
陆鸣  尹宗生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2):10272-10276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随年龄和病理变化的不同而各异,原则是干预愈早,效果愈好。目前,治疗方式很多,适应证也各不相同,但外科修复重建作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治疗手段,疗效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具体技术实施方法的选择争议较多,但是不论选择何种方法,其目的均为尽可能使头臼达到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的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文章拟对近年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外科干预技术方式,不同置入物(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应用,不同年龄的治疗方案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38.
背景:围手术期失血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一个主要问题,止血带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但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证实手术患者能从止血带的使用中获益。目的:探讨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间使用止血带对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初次单侧TKA的1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全程组,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半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术后患肢周径增加率、术后VAS评分和HSS评分、ROM,术后血栓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实验室检查测定手术前、后的IL-6,CRP以及肌酸激酶。结果:全程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小于半程组,隐性失血大于假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大腿肿胀比和小腿肿胀比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VAS评分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均明显升高,半程组HSS评分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5 d的ROM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1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13例肌间静脉血栓及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出现切口感染,半程组术后4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3例出现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的术后血清IL-6、CRP、肌酸激酶水平均低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还是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尽管在显性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存在差异,但总失血量方面并无差异,后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肿胀的程度,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及炎症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也得到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39.
患者,女,49岁,因双侧内踝骨性隆起30年伴疼痛、右足底麻木4月入院.患者于30年前即发现双侧内踝有骨性隆起,无任何症状.近4月来,发现行走时双侧内踝疼痛伴右侧足底麻木感,休息时减轻,活动后又出现症状.体检:双侧内踝后下方可触及骨性隆起1 cm×2 cm大小,压痛,踝管Tinel征( ),右侧足底感觉减退.X片:双侧跟距关节内侧缘骨刺形成.见图1.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