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分别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上的差别,并通过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FJS)评分系统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同期行单侧膝关节UKA与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共60例,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UK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3.9±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2.4±1.5)kg/m~2。TK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5.6)岁;BMI平均为(22.0±1.1)kg/m~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FJ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3±3.9)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UKA组FJS评分分别为(70.6±3.3)分、(71.8±3.2)分;TKA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FJS评分分别为(59.3±3.1)分、(59.8±2.4)分;两组患者在同一随访时间段内组间FJ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间FJS评分在同一随访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UKA组的HSS评分明显优于TK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接受UKA的患者比接受TKA的患者假体的自我化程度更高,初期疗效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国内外机械性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1983-01/2004-07,检索内容为关于机械性脊髓损伤模型的文章,英文检索词“animalmodel,spinalcordinjury”,中文检索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初审,排除题目中不含“脊髓、模型”等词的文章。然后剩余文献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中文112篇,排除题目中不含“脊髓、模型”等词的文章后纳入29篇。收集到含“animalmodel,spinalcordinjury”英文文献119篇,与模型建立有关19篇,与治疗有关12篇,与解剖和功能评定有关6篇。进一步查看全文,排除重复的文献,最后对25篇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机械性脊髓损伤模型的种类有锐性损伤模型(如脊髓全切模型、脊髓半切模型等)、挫伤型模型(包括脊髓背侧损伤模型和脊髓腹侧损伤模型)和钳夹压迫型脊髓损伤模型,各模型均有着各自的特点,可用来研究解决不同的神经生物方面的问题。机械性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构建,解剖和功能变化及治疗运用。结论:此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了解机械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此种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筛选有效的预防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椎体后缘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上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要点、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胚胎和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诱导分化特性,为脊髓损伤、神经再生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孕12d的SD大鼠和新生1d的SD大鼠各1只。①分别将胚胎鼠和新生鼠的大脑皮质体外分离培养,每3天换液1/2,每7d传代1次。②选取第3代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预先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的12孔培养板中,补足神经干细胞分化培养基,继续培养7d,进行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③通过形态学观察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以及5-溴脱氧尿核苷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检测分化成熟的神经细胞标志抗原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原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总数。结果:①胚胎鼠与新生鼠原代、传代、分化培养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胚胎鼠形成的神经球数量和每个神经球所含细胞数均多于新生鼠。胚胎鼠与新生鼠培养的球形克隆均可连续传代获得大量亚克隆细胞,并诱导分化成3种主要形态的神经细胞。②神经干细胞的鉴定结果:原代和传代的细胞均呈神经干细胞标志性蛋白-Nestin阳性反应,结合悬浮培养有神经球形成的现象,证明所观察细胞为神经干细胞。③胚胎鼠与新生鼠不同时间段单位面积Nestin与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阳性率的比较:两组培养1,3,7,11,14,28d后单位面积Nestin与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及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t=2.41~92.71,P<0.01或0.05)。④胚胎鼠与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分化指标的测定:胚胎鼠及新生鼠的MAP2阳性细胞分别为(32.6±5.6)%,(30.7±6.7)%,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分别为(47.5±9.4)%,(50.3±8.9)%,P均>0.05。结论:从胚胎鼠和新生鼠的大脑皮质均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Nestin,并具有自我更新及体外扩增传代能力。胚胎鼠神经干细胞数量多且增殖能力强,更适合用于神经再生与修复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验证临床应用普鲁卡因封闭对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对32根周围神经,其中神经移位术选用的动力神经18根,损伤后行神经吻合的14根。在术中用普鲁卡因封闭神经,并在封闭前后进行电生理监测。结果:普鲁卡因封闭后被检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潜伏期(Lat),比封闭前延长15.3%,波幅(Amp)降低18.5%。神经封闭后SEP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与封闭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  相似文献   
16.
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对低级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臂丛神经条件性损伤对相应脊髓节段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5只成年Wasle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臂丛神经切割伤组(A组,n=15)、臂丛神经撕脱伤组(B组,n=15)。A、B两组按术后取材时间(3、7、14、21、28d)分为5个时间组,每组3只大鼠。各时间组取大鼠的C5~T1脊髓节段,以HE染色及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正常组及A、B组非损伤侧脊髓灰质前角未检出凋亡细胞;A、B两组伤后早期(3d)脊髓灰质前角即有凋亡细胞出现,A组在伤后14d、B组在伤后7d凋亡率达高峰,以后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各时间组细胞凋亡程度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损伤后早期(3d),其所属神经元即有凋亡,且损伤越重,凋亡速度越快,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雌性SD大鼠36只,制备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EPO组、神经生长因子(NGF)组和生理盐水(NS)组.EPO组、NGF组和NS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及每日腹腔注射FPO、NGF和NS.术后7、14 d,HE染色光镜下观察L5背根神经节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PCR检测损伤近、远端坐骨神经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以TUNEL法检测L5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结果 术后7、14 d,EPO组近、远端坐骨神经IL-6mRNA表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远端坐骨神经IL-6 mRNA表达低于N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EPO组近、远端坐骨神经TNF-α mRNA表达低于NS组和N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EPO组远端坐骨神经TNF-α mRNA表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EPO组凋亡细胞数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EPO组凋亡细胞数低于N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可能通过减少致炎因子IL-6和TNF-α释放,减轻炎性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小儿复杂创伤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小儿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1例,包括小腿1例、踝后伴跟腱缺损3例、足部7例。结果 10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处理后成活;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4例吻合皮神经后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小儿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明显提高保肢成功率,缩短治疗周期,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股骨远端是原发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目前大部分都选用保肢治疗。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股骨远端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早期和中期功能及预后的报道,但对其长期功能及预后的报道尚少。 目的:探讨行国产型股骨远端肿瘤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患者的假体长期预后情况及肢体功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患者34例,均采用旋转铰链式人工假体置换。 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4个月(11-126个月),末次随访23例患者生存,11例患者死亡;23例生存患者中7例发生与假体相关并发症:4例行翻修,3例行截肢。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7.6%;29例患者在置换后2年时行膝关节Enneking评分,总体平均分为19.3分(7-27分):优6例,良16例,中5例,差2例,患者假体功能总的优良率为75.9%。结果提示,旋转铰链式人工假体置换在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中能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和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3~60岁,平均40.4岁.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2例.合并前十字韧带止点撕脱骨折2例、后十字韧带止点撕脱骨折3例.后外侧柱伴内侧柱骨折6例,采用后外侧+前内侧入路;后内侧柱伴内侧柱、外侧柱骨折7例,采用后内侧+前外侧入路(其中2例辅以前内侧小切口);后内侧柱伴外侧柱骨折11例,采有后内侧+前外侧入路;后内侧柱伴后外侧柱骨折3例,采用后内侧+后外侧入路2例、单纯后内侧入路1例;后内侧柱、后外侧柱伴外侧柱骨折5例,采用后内侧+前外侧入路3例及后内侧、后外侧+前外侧入路2例.行骨折复位钢板固定.结果 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0.7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5.9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8.1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3.3°;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优22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28/32).结论 对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经膝关节后内侧、后外侧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钢板固定可有效重建胫骨平台后柱的稳定性,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