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研究以骶骨上关节突关节面 5点 7点处为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成人 115块干燥骶骨标本上观测上关节突关节面形态 ,确定其 5点 7点处的部位 ,观测该点与骶骨外侧沟的关系及该点进钉时的角度、深度。并在横断面标本上进行观测 ,在干燥骶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结果 :骶骨上关节突关节面呈圆形者 63 .5 % ( 14 6侧 ) ,椭圆形者 3 6.5 % ( 84侧 ) ;5点 7点低于骶骨外侧沟最低点的距离 ,左侧 ( 7.4± 1.5 )mm ,右侧 ( 7.3± 1.6)mm。横断面标本上自此点向前与矢状面平行 ( 0°)时 ,进钉深度 ,左侧 ( 3 1.3± 4.3 )mm ,右侧 ( 3 1.9± 4.9)mm。当钉尖向内侧与矢状面呈 10°角时 ,进钉深度 ,左侧为 ( 3 4.1± 4.3 )mm ,右侧 ( 3 4.0± 4.9)mm。结论 :骶骨上关节突恒定存在 ,将每侧上关节突关节面看成一个时钟表盘 ,右侧关节面相当于 5点处、左侧相当于 7点处为螺钉进钉点。其 5点 7点进钉点的确定较为客观 ,不受上关节突关节面方向的影响 ,也不受退变影响 ,可很容易地确定 5点 7点的部位。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 0具共 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 ,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 ,测量有关数据 ;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 ,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 :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 63 .3 % ,起于股动脉者占 3 6.7%。起点外径 ( 2 .6± 0 .4)mm ,腹壁肌支外径 ( 1.4± 0 .4)mm ,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 ,外径 ( 1.8± 0 .4)mm ,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 ,以最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 10 .7± 0 .7)cm ,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 ( 11.2± 0 .7)cm ,至L5~S1椎间距离为 ( 10 .1±0 .5 )cm ,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 ( 9.7± 0 .6)cm ,向内旋转角度为 ( 63 .5± 3 .5 )°。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3.
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共91具腰骶移行椎标本.生前资料完整者59具,男54具,女5具;平均年龄(41.2±16.7)岁,身高(162.4±7.3)cm.对椎弓根、上关节突、人字嵴、横突后部突起及"V"形槽进行观测,确定进钉点、进钉角度及深度.结果 按照Castellvi分型法,移行椎ⅡA型13具(左6具,右7具),ⅡB型10具.ⅢA型7具(左2具,右5具).ⅢB型60具,Ⅳ型1具.移行椎人字嵴均不明显,横突后结节突起与上关节突形成的"V"形槽均较明显.以移行椎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水平线与"V"形槽最凹陷处交点作为移行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该点至椎弓根上缘距离,左(8.6±1.2)mm,右(8.3±1.2)mm;与矢状面呈20°时钉道至侧隐窝外侧壁距离,左(7.5±3.1)mm,右(7.2±2.7)mm;进钉角度,左21.3°±4.1°,右21.0°±4.6°;进钉深度,左(39.1±2.8)mm,右(39.1+2.7)mm.结论 腰骶移行椎后部横突变异,人字嵴结构不明显,以此作为进钉定位标志不可靠,而"V"形槽恒定存在,可以将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的水平线与"V"形槽的最凹陷处的交点作为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  相似文献   
94.
缺血半暗带的概念最早由Astrup于1977年提出。其主要特征为缺血性、可逆性、存在的时限性即时间窗。本文旨在探讨脑出血血肿周边脑组织随着出血时间的不同是否存在着类似脑梗死病理变化的半暗带,并进一步探讨其时间窗。  相似文献   
95.
笔者在解剖学实验教学时,发现1例骶骨先天性发育异常,现报道如下.成年女性骶骨,由4块骶椎长合而成,前面观察,只有3对骶前孔,其第1骶椎上缘最宽处11.8 cm,第4骶椎下缘宽3.6cm.后面观察,只有3对骶后孔,骶管后壁缺如,完全开放,形成典型的骶椎裂.据有关资料报道,骶骨只由4块骶椎构成者占3.47%.同时合并骶椎裂者则极为罕见.骶骨的形态异常与骨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活体多伴有脊膜膨出,或脊髓发育异常,如能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会对神经系统的生后发育、生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神经源性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为股骨下端骨折内固定时塑形钢板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200例(左、右各100例)正常成人股骨下端外翻角、α角进行了观测,并得出α角与外翻角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结果:股骨下端外翻角为165.07±2.47度,α角为40.70±2.00度.α角与外翻角呈负相关(左侧r=-0.705,右侧r=-0.629,P<0.01).结论:采用本文作者提供的方法进行钢板塑形可靠、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98.
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鞘瘤多为单发,以听神经瘤为多见。我们在局解教学中,发现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瘤体大且多,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男性标本,50岁左右,周围神经、脑神经和交感神经均可见沿神经干分布的串珠样的瘤体,遍及全身各处,小的神经分支也不例外。瘤体从黄豆至鸡蛋大小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  方法 (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体测量并X线机动态的记录伤椎及椎体前方膈肌脚形态结构的变化。  结果 (1) 75%(18例)膈肌脚上端至T12下缘水平,下端多起自L3/4椎间,右侧稍长。右侧膈肌脚长(12.1±1.8) cm,与前纵韧带融合长度为(7.0±1.1) cm;左侧膈肌脚长(9.6±1.5) cm,融合长度(5.3±1.1)cm。膈肌脚宽度与厚度随着节段水平变化而变化。(2)手术中各步骤复位量进行对比,发现伤椎的Cobb角和矢状径在俯卧位时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恢复。  结论 (1) 正常成人有发达的膈肌脚附着在T12~L4前面,膈肌脚与前纵韧带融合;双侧强大的膈肌脚在骨折时对椎体具有保护作用,使骨折碎片不至于移位过大。(2)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复位作用;俯卧位是手术复位中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RAD51抑制剂RI-1对MSH2缺陷结直肠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法筛选MSH2差异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系,MTT法检测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对RI-1(10、20、30、40或50μmol/L)的敏感性;构建针对MSH2基因的重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感染HT29细胞。RI-1(40μmol/L)处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分析细胞内DNA损伤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γ-H2AX foci的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H2缺陷的HCT8细胞有明显细胞凋亡现象(P0.01);HCT8细胞和HT29 Shmsh2细胞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距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CT8细胞和HT29 Shmsh2细胞内γ-H2AX foci的形成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RAD51抑制剂RI-1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DNA损伤参与RI-1对MSH2缺陷肿瘤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