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4月~2005年6月,采用改良直接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共84例86髋,以2003年4月~2004年4月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9例89髋为对照组,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术后跛行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脱位发生率、术后中重度跛行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直接外侧进路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的稳定性,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但相比后外侧入路尚无绝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共收治92例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均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33例,女59例;年龄80~97岁(90岁以上16例),平均85.5岁。按Garden分型:Ⅲ型44例,Ⅳ型48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1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脊柱骨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生理前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手术治疗低度(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与放射学结果的变化。方法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者共26例。峡部不连性18例,退变性8例。L4滑脱14例、L5滑脱12例。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的站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项目包括腰椎曲线指数(irldex of lumbar spinal curvaturc,LCI)、L4、5、L5S1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结果排除1例未融合数据,术后融合节段的节段前凸角明显改善,且经随访后无明显丢失。术前、术后、随访时全腰椎前凸角与LCI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有效改善并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种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强化股骨近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用5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标本制作粗隆间骨折模型,以DHS固定,分为对照组与CPC强化组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CPC强化组在500N应力下的轴向刚度为(691.93±18.90)N/mm,水平剪切刚度为(5553.84±27.47)N/mm,内外侧平均强度分别为(5.15±0.35)MPa,(4.13±0.24)MPa,扭转刚度为0.41,极限载荷(3580±286)N;对照组在500N应力下的轴向刚度为(453.45±19.75)N/mm,水平剪切刚度为(3848.87±22.63)N/mm,内外侧平均强度分别为(3.12±0.37)MPa,(1.80±0.21)MPa,扭转刚度为0.35,极限载荷(2512±189)N。CPC强化组的各项力学性能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CPC对骨质疏松性股骨头内及内后侧缺损处强化可以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01—2013—06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264例268侧,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168例171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97侧(含因手法复位再移位者8例8侧)。结果264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根据Cooney标准进行评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为84.8%,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组优良率为95.9%。结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简单、费用低廉、患者痛苦较小,故仍可作为稳定或相对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肩锁钩钢板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新鲜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3年 9月 ,应用肩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 12例 ,平均随访时间 9.6个月。采用Link公司的肩锁钩钢板 10例 ,仿AO公司的肩锁钩钢板 2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 6周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7例完全恢复肩关节正常活动度与肌力 ,其余 5例肩关节活动度在 90°以上 ,但 2例使用仿AO公司肩锁钩钢板者出现术后肩峰下疼痛。随访的X线未见骨折移位或钢板断裂和松动。结论 肩锁钩钢板是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部分患者存在的术后肩峰下疼痛的原因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去势对骨折早期愈合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去势大鼠股骨骨折模型愈合早期骨痂的组织学、骨密度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BMP-2)合成变化的观察.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早期愈合过程的变化。方法 将6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3个月后制成股骨干骨折模型.伤后不同阶段处死.分别进行组织学、骨密度以及TGF-β1,bFGF,BMP-2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结果 大鼠去势后3个月全身骨密度检查证实去势组骨质疏松形成。骨折后第3d两组均开始形成原始骨痂;第4~6周,去势组骨痂比对照组少,且软骨痂比例较高.骨密度较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两组间bFGF、BMP-2的表达与分布、高峰出现与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去势组骨小梁附近表达TGF-β1的成骨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骨质疏松使大鼠骨折早期骨痂的数量与质量降低,自软骨性骨痂至骨性骨痂演变过程减缓.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与BMP-2、bFGF的表达无明显关联。TGF-β1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实验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具有极强的骨诱导活性。基因治疗是一种将遗传信息转移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合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治疗方法。活体外(ex vivo)技术指从患者提取特定的细胞,在体外将DNA转导入细胞,然后再将基因处理后的细胞移入目标部位;而活体(in vivo)技术则是将目标基因通过载体(包括  相似文献   
20.
<正> 无放射影像学异常的颈脊髓损伤并非少见,临床多表现为急性颈脊髓损伤中央型综合征。我院自1994年3月至1997年9月诊治以该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无放射影像学异常的颈脊髓损伤共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4例,女3例。年龄26~32岁2例,61~76岁5例。受伤至入院治疗时间2~23时。伤因: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2例,平地滑倒1例。伤时颜面部着地4例,具体部位不详3例。伤后均表现为上肢瘫痪重(肌力0~Ⅲ级),下肢瘫痪轻(肌力Ⅲ~Ⅳ级),伴尿潴留6例,有浅感觉减退,但深感觉存在。突出表现为手内在肌肌力明显下降(肌力0~Ⅱ级)。 X线平片及CT均无异常发现,后期3例行MRI检查,1例表现单纯颈髓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