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78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99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例外伤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13例患儿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2(7.22±3.54)岁。病因包括腹部钝挫伤7例,车祸伤4例,坠落伤2例,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9例胰腺I级损伤(2例合并肝挫伤)和3例II级损伤均采用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全静脉营养,抑酶等保守治疗,其中4例出院1~2个月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1例经对症治疗自行吸收,3例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腹腔镜下探查拟镜下吻合未成功中转开腹);1例胰腺III级损伤(合并脾挫伤)行腹腔镜下腹腔引流术,术后1个月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行腹腔镜探查,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所有患儿均治愈。 结论:儿童外伤性胰腺炎应根据胰腺损伤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腹腔镜下腹腔引流术是治疗儿童III级外伤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与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空肠吻合术一样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前后大鼠胃Cajal间质细胞及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实验组大鼠通过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休克状态1 h后行液体复苏。分别于休克1 h和复苏治疗后3,6,12,24 h取大鼠胃组织于电镜下观察Cajal细胞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Cx43的表达。结果:电镜显示实验组休克1 h时Cajal细胞水肿、核皱缩、基膜破坏;复苏治疗后3,6 h无明显变化,12 h时结构开始逐渐恢复,至24 h Cajal细胞恢至接近对照组状态。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实验组Cx43荧光强度于休克1 h明显减弱,但从复苏治疗后逐渐升高,至24 h基本接近对照组。Western blot法显示Cx43蛋白表达量变化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失血性休克能导致Cajal细胞损伤与Cx43表达减少,两者改变所造成细胞间信息传递缺陷可能是失血性休克时胃肠道动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伤性肠破裂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共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7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腔内微波闭合术(EMA)与传统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资料,其中110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EMA治疗(EMA组),6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等指标。结果:EM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皮肤灼伤、皮下淤血、切口愈合不良、局部感觉异常)均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疗效(局部复发、色素沉着)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位结扎联合EMA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有效地结合了传统手术和微波治疗的优点,兼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
患者 男,38岁.因左肩背部钝痛伴疲乏无力6h入院.患者自诉因饮酒,于2013年2月17日晨8时出现恶心、干呕.随即出现左肩胛背部钝痛不适,自认为"岔气",未行任何治疗.但1h后渐出现疲乏无力,伴头晕.急去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CT后示腹腔积液,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遂转我院就诊,门诊以"腹腔脏器破裂"收住.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小便正常,即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胃溃疡等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5.8℃,脉搏10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70/50 mmHg(1 mmHg=0.133 kPa).眼睑苍白,四肢冰凉.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减弱,无腹壁静脉曲张,肠型及蠕动波未见,左上腹压痛阳性,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助下未触及.全腹叩诊呈浊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GP7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GP7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1.25±0.17 vs. 0.62±0.06,0.46±0.03;2.20±0.26 vs. 0.87±0.07,0.26±0.04)(均P<0.05);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血管有无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低者GP73表达水平高于无侵犯及分化高者(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GP7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侵袭性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肝癌侵袭性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中国湖南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亚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02年1月—2012年9月2?3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的状态,将乳腺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进行分析。 结果:湖南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47.57岁,绝经前患者(64.5%)多于绝经后患者(35.5%),以中期患者为主。分子亚型分布与国内不同地区及国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luminal A型比例占59.6%,高于国内上海(52.8%)与广东人群(31.1%)及非裔美籍人群(55.5%),但低于波兰人群(73.0%)与美国人群(66.1%),Her-2型所占比例(5.6%)低于其他人群,而三阴型比例(22.0%)高于大多数其他人群。各分子亚型分布在年龄段、分期、绝经状态及新辅助化疗情况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中国湖南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患者多,以luminal A型为主;分子亚型分布与年龄段、分期、绝经状态及新辅助化疗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肝I/RI模型组(模型组)、氨溴索预处理+肝I/RI模型组(氨溴索预处理组)。肝I/RI模型采用阻断入肝血流30 min后再灌注方法诱导,氨溴索预处理组于缺血前20 min尾静脉注射氨溴索(100 mg/kg),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6 h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caspase-3的活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氨溴索预处理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肝组织SOD和GSH含量明显下降,而MDA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肝组织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氨溴索预处理组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氨溴索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I/RI,机制可能与其调控抗氧化和抗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claudin-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黏膜屏障损伤时的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模型组),SAP模型+HMGB1 抑制剂丙酮酸乙酯(EP)处理组(EP处理组)。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胆酸钠逆行胰管注射法,EP处理组于造模后2 h尾静脉注射EP溶液。各组大鼠于术后24 h处死,测定血浆淀粉酶(AMY),内毒素(LPS),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观察肠黏膜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肠黏膜claudin-1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肠组织HMGB1和claudin-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AMY,LPS和DAO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小肠黏膜屏障受损,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肠黏膜claudin-1蛋白表达降低,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升高,claudin-1 mRNA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EP处理组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降低,claudin-1蛋白与mRNA表达升高,各损伤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SAP肠黏膜屏障损伤可能与肠组织HMGB1表达升高,从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有关;HMGB1抑制剂EP对SAP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的特性。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结合酶消化法培养人大隐静脉VSMC并传代,以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鉴定细胞;以台盼蓝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生长曲线、划痕法测定细胞成活率、增殖及迁移能力。 结果:原代培养5~7 d细胞从组织块爬出,传代细胞呈“峰-谷”样生长;胞质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考马斯亮蓝染色可见VSMC细胞骨架呈致密束状;传代细胞成活率为97%;生长曲线呈类“S”形;细胞生长3~6 d内光密度值变化明显;无血清培养的VSMC在24 h内划痕宽度变化显著。 结论:体外培养的VSMC纯度高,结构、功能良好,为收缩表型,细胞生长第3~6天增殖活力较强,24 h内迁移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