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鞘式分枝髓针治疗难治性股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明全  周中孚 《重庆医学》2000,29(6):548-549
股骨髁上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 ,且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因骨折不稳定且波及膝关节 ,其治疗比较困难。国外常用内固定装置Buttress钉板 ,加压螺丝钉 ,角形钢板及DCS等[1~ 3] ,其优良率为 6 0~ 94%。国内有弹性钢板、钢板螺栓、交叉斯氏钉、L形钢板[4~ 5 ] 。我们在应用自行设计的鞘式分枝髓内针治疗股骨中下段、中段、上段的基础上扩大应用范围 ,将其用于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自 1996年起 ,临床应用 11例 ,取得优良率为 10 0 %的可靠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设计鞘式分枝髓针是以加工后的梅花针为外鞘 ,长弧形针为内…  相似文献   
12.
杨明  周明全  贾小琳 《重庆医学》2013,42(2):214-215
目的探讨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及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7例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将早期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34例患者作为内固定组,而另13例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假体置换组,假体均为单极桡骨小头假体。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结果 47例随访10~30个月,平均14.5个月。内固定组患者肘关节评分的平均分值为92.6分,其中,优21例,良8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85.3%;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18°~135°,平均125°,前臂旋后角度为60°~90°,平均75°;前臂旋前角度为70°~95°,平均82°。假体置换组患者关节评分的平均分值为93分,其中,优7例,良4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84.6%;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18°~135°,平均126°;前臂旋后角度为60°~90°,平均74°;前臂旋前角度为70°~95°,平均83°。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性愈合,无桡神经损伤和早期桡骨小头坏死。所有患者均无肘关节外翻畸形、桡骨小头假体脱位、尺桡关节脱位、异位骨化、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X线摄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移位及松动。结论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及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均适用于桡骨粉碎性小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偏髓分型,探讨和分析偏髓分型指导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间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3例,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按Ander标准:优23例,良8例,差2例。结论偏髓分型指导下应用股骨粗隆间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内固定坚强,损伤小,允许早期活动,减少关节僵直,有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偏髓分型是一种有效、方便、实用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和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偏髓分型,并分析偏髓分型指导应用生物型普通柄(短柄)假体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按偏髓分型:Ⅰa型15例,Ⅰb型13例。采用生物型普通柄(短柄)假体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28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1~3周下床活动。所有患者获6~20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3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9.3%。结论生物型普通柄(短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偏髓Ⅰ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 年1 月至2011年6 月, 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者72 例, 64 例患者获得随访。男50 例, 女14例;年龄21~79 岁, 平均42.8岁。所有患者均为股骨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2 h~16 d, 平均4.6 d。术后第l、3、6、9、12 个月门诊随访, 以后每年至少门诊复查一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拍摄股骨正、侧位X 线片。临床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64 例患者手术时间45~120 min, 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50~650 ml, 平均210 ml。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15 d可下地扶拐行走。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现象, 2 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短缩畸形, 无骨折不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6~10.5 个月, 平均5.2 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优45 例, 良14 例, 可5 例, 优良率为92.19豫(59/64)。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生物力学特性佳等特点, 在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时具骨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 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远程医疗系统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远程医疗系统以多种数字传输方式 ,通过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医疗软件系统 ,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师和患者之间的联系 ,完成远程咨询、诊治、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任务 ,形成医学专家之间及其与患者之间的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本文概括介绍了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和系统结构 ,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荷叶提取物黄酮对兔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酮对新西兰兔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45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5只)、结石组(15只)和黄酮组(15只),对照组喂普通颗粒饲料,结石组喂含1.2%高胆固醇饲料,黄酮组则饲喂含1.2%胆固醇和0.4%黄酮的饲料,饲养时间各为4周。(2)氨肽酶N(APN)表达:利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APNmRNA水平的变化。(3)血脂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4)血清亮氨酸氨肽酶(LAP)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结石组中10只(10/15)出现胆囊结石,12只(12/15)出现胆固醇结晶,黄酮组1只(1/15)和对照组2只(2/15)出现胆囊结石;结石组APNmRNAIOD比值(1.16±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24)和黄酮组(0.86±0.38)(P<0.05);结石组血清TG、TC、LDL-C、ApoB较对照组和黄酮组明显升高(P<0.01),结石组血清HDL-C较对照组和黄酮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石组血清ApoA较对照组和黄酮组明显降低(P<0.01);LAP结石组明显较对照组和黄酮组升高(P<0.01)。黄酮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荷叶黄酮可降低肝脏APN的表达和血清LAP,改变血脂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荷叶提取物黄酮对兔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荷叶提取物黄酮对兔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均分成对照组、结石组和黄酮组,分别喂食普通饮食、含1.2 g/d胆固醇的成石饮食、含1.2 g/d胆固醇和0.4 g/d的黄酮饮食。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氨肽酶N mRNA(APNmRNA)水平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亮氨酸氨肽酶(LAP)表达及血脂。结果:结石组10只出现胆囊结石,12只出现胆固醇结晶,黄酮组和对照组无结石及结晶出现;结石组APN mRNA IOD比值(1.08±0.35)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18)和黄酮组(0.87±0.44);结石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与黄酮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石组血清载脂蛋白A(apoA)降低(P<0.05);结石组LA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黄酮组(P<0.01)。结论:荷叶提取物黄酮可改变血脂水平、降低肝脏APN的表达和血清LAP,从而有助于防止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行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并对比分析长、短假体柄置换后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右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建模软件处理后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长、短柄股骨假体及骨水泥套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长、短柄股骨假体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长、短柄假体置换后股骨的应力分布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至内外侧中下1/3交界处达到峰值,再向末端又减小。短柄假体骨水泥-假体柄界面在末端内外侧虽形成应力集中区,且外侧峰值为15.3 MPa,但未超过骨水泥疲劳强度;而长柄假体在骨水泥-假体柄界面远端内外侧及内侧中段形成应力集中区,其峰值也均低于骨水泥疲劳强度。骨水泥重建的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结论]骨水泥型长、短柄假体置换治疗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长柄假体的松动概率与短柄假体基本相当,但后者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可能更适合治疗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