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1篇
临床医学   8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张秀双  倪家骧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6):1452-1456
普瑞巴林是新型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Ⅰ型α2-δ亚基相结合,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有效控制神经性疼痛.文中总结了近几年来普瑞巴林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尤其是慢性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证实该药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普瑞巴林的常用剂量为150~600 mg·d-1,分2次或3次口服,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嗜睡和共济失调.此外,文中还对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在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抗抑郁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玲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2091-2093
慢性疼痛合并抑郁症极为高发,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下降会不断恶化疼痛对患者的影响,药物治疗在严格遵守三阶梯治疗方案下,仍有10%的患者疼痛不能良好缓解,而一些微创介入的手段有时因患者的种种顾虑无法实施,目前抗抑郁药已经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二线用药,有临床的对照实验证实抗抑郁药治疗疼痛伴发抑郁症状有效,本文对慢性疼痛与抗抑郁药在近年药理学上的基础研究做一综述,试图阐述抗抑郁药在慢性疼痛治疗上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顽固性疼痛患者应用传统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时,抗抑郁药的联合使用可能会有不错的效果,尤其伴有负性情感体验的患者更是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硬膜外腔注射对髓核移植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24只,均硬膜外腔植入尾椎髓核后硬膜外腔植管备用.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大鼠.术后第6天开始注药治疗,髓核 丹参组(DG组)每日硬膜外腔注人丹参注射液50μl,髓核 地塞米松组(MG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25μg/50μl,髓核 生理盐水组(SG)每日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0μl,未注药组(WG)硬膜外腔无药物注入处理.在术前、术后每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后爪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PWMT).连续用药14天后第15天取L4-L6脊髓背角,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髓核对脊髓背角细胞肽类神经递质SP和CGRP表达的影响.结果:WG组与SG组、MG组、DG组在术后1-5天内对机械刺激均产生明显的痛觉过敏,与术前比较P<0.05;用药14天后WG组与SG组、MG组、DG组相比脊髓背角神经细胞SP和CGRP表达显著增加(P<0.05);DG组大鼠与MG组相比,脊髓背角神经细胞SP和CGRP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G组大鼠与DG组、MG组相比,脊髓背角神经细胞SP和CGRP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或地塞米松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可改善硬膜外腔移植异体髓核大鼠的痛觉过敏:可降低硬膜外腔移植异体髓核大鼠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射频电刺激定位椎间盘源性腰痛责任椎间盘的有效性。方法对7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在CT引导下通过椎间盘内射频电刺激定位责任椎间盘,根据椎间盘电刺激诱发试验结果分为A组(椎间盘电刺激试验诱发阳性)及B组(椎间盘电刺激试验诱发阴性)。行椎间盘低温等离子纤维环成形术。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以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例中,A组67例,B组11例。2组患者术前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NRS评分均较B组减低(P均0.05)。术后1、3、6个月,A组患者MacNab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6例出现穿刺点皮下淤血、14例穿刺点局部疼痛,均在术后2周内自行消失。结论椎间盘电刺激诱发试验阳性患者椎间盘低温等离子纤维环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和患者主观满意度更优;椎间盘内射频电刺激有助于准确定位椎间盘源性腰痛责任椎间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CT的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用药物毁损性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1994-03/2001-12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毁损治疗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神经节内,然后向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神经阻滞破坏药阿霉素。在治疗后当日、治疗后第7天、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记录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①目测类比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②疼痛缓解度:采用0~4数字疼痛缓解分级标准,0度:未缓解(疼痛未减轻);1度:轻度缓解(疼痛减轻约1/4);2度:中度缓解(疼痛减轻约1/2);3度:明显缓解(疼痛减轻约3/4以上);4度:完全缓解(疼痛消失)。③生活质量评分:就疼痛对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生活兴趣等的干扰进行自我评价,以0~10分表示,0分为无干扰,10分为最严重干扰。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76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除1例解剖变异未穿刺成功,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穿刺和治疗。①治疗前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治疗前(8.7±2.7)分,治疗后第7天(1.6±2.1)分,治疗后6个月(2.1±0.9)分,治疗后12个月(2.3±0.7)分,P<0.01]。②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治疗后1周内疼痛完全缓解61例,不同程度减轻11例,无变化4例,其中2例改为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12个月,完全缓解58例,11例未缓解。③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与人交往、生活兴趣治疗后第7天、6个月、12个月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5.7±2.8),(4.0±2.0),(6.1±2.4),(6.1±2.4),(6.9±2.3)分;治疗后第7天:(2.5±1.5),(2.8±1.2),(3.5±2.3),(2.6±1.6),(4.8±2.3)分;治疗后6个月:(2.9±1.3),(2.0±0.7),(2.5±1.2),(3.1±1.5),(2.4±1.1)分;治疗后12个月:(2.2±1.1),(1.8±1.1),(2.3±1.6),(2.1±0.9),(1.8±1.0)分,P<0.05或0.01]。结论:CT引导下经皮半月神经节毁损术对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在CT引导下穿刺半月神经节,可使定位更准确,获得更好疗效。由于在局麻下操作,患者痛苦小,也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灶注射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涉及多个临床学科 ,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基本疗法。对于大多数患者 ,应首选非手术治疗。Wiesel发现正常人腰椎间盘突出可达 30 % (CT检查验证 ) ,但无临床症状。Saal认为 ,大部分患者可经非手术治愈。只有约 3~ 10  相似文献   
17.
癌痛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治疗癌痛的方法很多,对于大多数癌痛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是首选。规范的药物治疗,特别是口服药物治疗,可以使大约80~90%的癌症患者的疼痛缓解。应按照癌症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设定治疗方案,及时给与阿片类镇痛药物,并注意适当应用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精神心理学参与慢性疼痛的治疗,在临床中不断有报道提出慢性疼痛复合心理干预有效,并能综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慢性疼痛的心理学干预包括心理药理学干预与心理行为学干预,均对慢性疼痛的改善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颈神经后支属于混合性神经,穿行于椎板和上下关节突关节形成的骨性纤维管内,出管后行走于颈部诸肌及固有筋膜内。由于上颈段活动度大,特别是附于C_2横突处的诸肌肉容易劳损,颈部长期受凉易造成肌筋膜炎,颈部外伤和长期不良姿势均可造成不同程度关节突退行性变。当骨性纤维管发生狭窄或颈部软组织的炎性反应、缺血、损伤造成肌肉痉挛、肌筋  相似文献   
20.
学术背景:椎间盘源性疼痛是慢性腰背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其炎性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炎症机制里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这些细胞因子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应如何利用这些细胞因子来治疗疼痛,说法不一。 目的:全面认识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认识各种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利用细胞因子治疗慢性疼痛的进展。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CNKD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类1994-01/2007-06关于椎间盘源性疼痛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生物因子,疼痛”,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获得文章153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2-01/2007-06关于椎间盘源性疼痛方面的文章,检索词“gene,chronic pai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获得文章36篇。检索应用CAJViewer6.0软件。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从基础到临床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按上述标准纳入中文6篇,英文24篇。 文献评价:30篇文章中10篇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20篇为临床研究文献。其中RCT文章7篇,循证医学系统综述1篇、汇总分析10篇、个例报道2篇、经验交流10篇。 资料综合:椎间盘源性疼痛除传统的机械压迫外,还包括炎症机制和免疫机制。炎症机制在椎间盘源性慢性疼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有P物质、磷脂酶A2、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一氧化氮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机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了解了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进而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结论:疼痛的发生以及对于镇痛药物的不同反应有其一定的基因基础,细胞因子在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