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探讨姐妹胚胎(sibling embryo)体外囊胚形成能力对Day 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本中心行Day 3IVF-ET后剩余姐妹胚胎继续培养囊胚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有无囊胚形成分为A、B组,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根据囊胚形成率将A组分为3个亚组(Group 1:囊胚形成率25%;Group 2:25%≤囊胚形成率50%;Group 3:囊胚形成率≥50%),比较3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分析Day 3移植胚胎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与姐妹胚胎体外培养形成囊胚个数的相关性。结果有囊胚形成组(A组)1 109例,无囊胚形成组(B组)474例。两组平均年龄、不育年限、移植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临床妊娠率(58.3%)和胚胎种植率(38.1%)均显著高于B组(46.4%、30.2%)(P0.01),两组流产率(11.9%vs.11.4%)相似(P0.05)。Group 3胚胎种植率最高,流产率最低;Group 1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最低,流产率最高,三组间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Day 3植入胚胎临床妊娠率与姐妹胚胎体外囊胚形成个数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5),种植率与囊胚形成个数相关性不显著(r=0.489,P0.05)。结论姐妹胚胎(sibling embryo)体外囊胚形成能力是预测Day 3IVF-ET临床结局的有效因子。  相似文献   
12.
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协会在2002年对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治疗效果提出了准确定义的衡量标准,即单个健康婴儿的出生。减少ART治疗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多胎妊娠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单囊胚移植(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SBT)。从理论上讲,SBT可以杜绝双卵双胎的发生,但是无选择地对所有患者采取SBT策略,则可能会导致妊娠率和活产率降低,给患者带来更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及精神压力。所以,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单囊胚移植(elective 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e SBT)有利于提高该部分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活婴出生率。分析影响SBT临床妊娠结局及活婴出生的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自身条件及预测SBT的成功概率,从而使患者更容易接受SBT,最终使其获得健康婴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胚胎培养皿(以下简称培养皿)从胚胎培养箱取出后放置于恒温热平板(以下简称热平板)上时胚胎培养微滴(以下简称微滴)内的温度变化及放回4种不同类型胚胎培养箱后的复温时间。方法本研究选择4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化培养箱,#1为大型箱式培养箱;#2为小型箱式培养箱;#3为桌面干式培养箱;#4为桌面湿式培养箱。将商品化的温度测定仪温度探头偶联在胚胎培养皿上,自组装一套简易装置实现对培养皿内微滴温度检测。将胚胎培养皿从CO2培养箱取出后放置在热平板上,采用该装置每30s测量一次培养皿中微滴内的温度的变化,温度下降至30℃时分别将培养皿放回4种不同培养箱中,记录温度恢复至37℃的复温时间。结果胚胎培养皿离开CO2培养箱,随着在热平板上操作时间的延长,微滴内的温度逐渐降低。离箱操作3 min,微滴温度降至(36.50±0.52)℃;离箱操作5 min,微滴温度降至(36.17±0.67)℃;10min时降至(35.53±0.64)℃;10min以后,微滴温度趋于平稳。培养皿在重新放回培养箱后,35℃恢复至37℃的时间分别为(5.58±1.37)min、(15.69±5.19)min、(5.21±0.45)min、(4.88±0.51)min,其中#2培养箱的复温时间显著长于#1、#3、#4培养箱(P0.05),#4培养箱的复温时间最短,但#1、#3和#4培养箱之间的复温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从温度上考虑,结合已有的报道,建议胚胎离开CO2培养箱在热平板的时间应控制在3min内。在重新放回胚胎培养箱后,不同类型培养箱内微滴的复温时间是有差异的,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选择复温时间短的培养箱以优化胚胎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