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腹内疝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5例术前CT检查有4例表现为小肠梗阻,CT表现为肠袢异常聚集和包裹,具有相应占位征象;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肠管梗阻位置多样;当疝入肠管绞窄坏死时出现肠壁水肿,强化程度减轻,肠系膜水肿呈"梳征".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有利于腹腔内疝的定位及定性.  相似文献   
12.
雍昉  张发林   《放射学实践》2010,25(5):584-585
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无意中发现左腹部包块1周。局部无压痛、无腹痛,无恶心呕吐、心悸气促、发热畏寒等症状,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胸部无阳性体征。左中腹部可扪及直径约10cm的包块,边界光滑,可推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尿、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iCT全景血管成像在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内瘘血管功能不全中的价值。方法:36例血液透析并血管通路功能不全患者采用256层iCT进行造瘘侧上肢血管成像,采用对比剂追踪及智能触发扫描技术,对原始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获取内瘘血管的二维及三维图像。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血管成像检查,能清晰显示内瘘血管全程,内瘘血管并发症,病变部位、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36例患者中单纯流入性动脉狭窄4例,其中多发节段性狭窄2例;单纯吻合口狭窄7例;单纯流出性静脉狭窄6例;流入性动脉+吻合口狭窄6例,吻合口+流出性静脉狭窄6例,流入性动脉+吻合口+流出性静脉狭窄4例,流入性动脉+流出性静脉狭窄3例。36例患者中合并附壁血栓16例,引流静脉瘤样变或节段性扩长、扩张8例,串珠样改变4例,9例患肢软组织肿胀伴发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全景CTA可以清晰显示瘘血管全程,能对内瘘血管的并发症进行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前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胸腺瘤和13例淋巴瘤在CT中的表现和临床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胸腺瘤多局限于纵隔一侧(79.2%),推移周围大血管(79.2%);淋巴瘤多向双侧生长(69.2%),沿血管间隙浸润性生长(76.9%),伴有纵隔或周围淋巴结肿大(84.6%);肿瘤内钙化(16.7%)和胸膜的结节状增厚(8.3%)是胸腺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胸腺瘤和淋巴瘤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前后C T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实验室检查中淋巴比值的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胸腺瘤临床上可合并重症肌无力(16.7%)。结论 前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均具有各自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综合分析其表现,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 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无痛性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CT表现分为3种类型:多发结节及团块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大多伴有同侧病变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增多、增大.结论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 结果 9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9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降主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除1例引流至奇静脉外,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累及右心腔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女,36岁, 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活动后气促1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曾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查体: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吹风样、舒张期隆隆样杂音.B超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内见不规则中等回声肿物随心动周期摆动,大小约6.8 cm×4.0 cm,舒张期经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阻塞三尖瓣口及右心室流入道,收缩期返回右心房,肿物累及下腔静脉,大小约10.7 cm×1.1 cm,下腔静脉增宽;盆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1.5 cm×8.2 cm×9.6 cm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无包膜.B超诊断:下腔静脉、右心内占位,性质待定;盆腔包块,考虑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股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6岁,左大腿下段反复疼痛一年余,逐渐加重,活动后加剧,膝关节无明显活动受限.查体:大腿下段内侧可触及一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