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背景与目的:目前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基于欧美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中DCIS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以便优化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85例...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采用野中野正向调强技术进行单纯乳房照射时各站腋窝淋巴结剂量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37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采用“野中野”技术照射乳房,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患侧第Ⅰ、Ⅱ、Ⅲ站和胸肌间淋巴结靶区,并勾画腋静脉,在三维放疗计划软件上逐站分析其所接受的剂量。配对t检验分析影响腋窝淋巴结剂量分布的因素。结果 在全乳PTV处方剂量50 Gy分25次情况下,第Ⅰ、Ⅱ、Ⅲ站和胸肌间淋巴结被95%处方剂量所包括体积比平均值分别为34.7%、6.1%、0.4%和39.6%,Dmean分别为30.8、15.7、5.0 Gy和28.8 Gy;腋静脉以下和以上淋巴结区域被95%处方剂量包括的体积比为45.6%和0.7%,Dmean为38.2 Gy和6.7 Gy。乳房照射野的上界距离肱骨头的距离是影响腋静脉以下淋巴结区域Dmean的唯一有意义因素(P=0.037)。结论 全乳正向调强野中野技术对腋静脉以下腋窝淋巴结的实际照射剂量是不可忽略的,必须在分析保乳术后腋窝淋巴结控制率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用重复定位CT评价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瘤床体积变化规律,分析不同CT上进行瘤床加量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08-2009年共收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16例,放疗均采用全乳放疗和瘤床加量.患者均接受了3次CT扫描,分别为放疗前(CT1,常规全乳放疗计划CT)、放疗中(CT2)、瘤床加量前(CT3).在3次CT上勾画瘤床.在CT1和CT3上进行三维适形瘤床加量计划并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结果 CT1、CT2、CT3瘤床平均体积分别为49.5、25.6、22.2 cm3(F=5.63,P=0.007),CT1的>CT2(q=0.03,P=0.010)和CT3的(q=0.01,P=0.004),CT3与CT2的相似(q=1.00,P=0.333).CT3总体积平均下降43.4%,其中下降>20%的占88%(14例)、>50%的占38%(6例).CT1、CT3上患侧乳腺内接受100%处方剂量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83.5、144.5 cm3(t=3.06,P=0.008).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放疗中瘤床体积以放疗后的早期变化显著,在瘤床加量前重新CT扫描进行三维适形瘤床加量计划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4.
卷首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毛 《抗癌》2007,(2):1-1
  相似文献   
55.
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耐受性和临床效果,作者自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将40例胸段食管鳞癌病人随机分为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组(20例)和常规放射治疗组(20例)。常规组1.8Gy/次,总量70.2Gy,39次,55天。加速超分割组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1Gy/次,2次/日,间隔至少6小时,总剂量为30.8Gy,28次,20天;第二阶段3次/日,1.1Gy/次,间隔4~6小时,总量33Gy,30次,14天。两阶段总量63.8Gy,58次,34天。近期疗效分析,加速超分割组CR50%,常规组CR30%。CR+PR分别为90%和95%。预计治疗增益因子1.13。急性反应主要为Ⅰo和Ⅱo食管炎,加速超分割组(18/20)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4/20),但患者均能耐受。3年随访率为100%,超分割组3年生存率40%(8/20),常规组20%(4/20),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初步结果显示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可望提高生存率,病人能耐受,作者认为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6.
98例己确诊为鼻咽癌病例随机分为单纯放射组(48例)和放射治疗综合应用顺铂组(50例)。放射治疗全部采用同中心治疗,总剂量70Gy/35-37次/7—8周。顺铂自放射开始后第二天使用,1次/周,20mg/m2/次。在治疗结束后三月评价,放射联合顺铂组和单纯放射组的原发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2%和68.75%,颈部转移灶的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0.6%和69.4%,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随访三年(中位随访期40月),三年生存率分别为综合治疗组83%和单纯放射射组76%。两组急性反应和后期反应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能耐受而完成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57.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ifc membrane antigen,PSMA)在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是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极具有吸引力的靶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PSMA小分子抑制剂能够高效、特异性探测前列腺癌病灶并进行分期。本研究初步探讨99mTc标记PSMA小分子抑制剂(HYNIC-Glu-Urea-A,简称99mTc-PSMA)SPECT/CT显像诊断前列腺原发灶和转移灶的价值。方法:24例前列腺癌和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静脉注射99mTc-PSMA 2 h后行全身平面扫描和腹盆部SPECT/CT断层显像,采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肿瘤和肌肉摄取99mTc-PSMA比值(T/N)进行半定量分析,评价全身平面显像结合断层显像检测前列腺癌原发灶和(或)转移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99mTc-PSMA阳性率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ifc antigen,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的关系。结果:以患者为单位,99mTc-PSMA SPECT/CT对前列腺癌原发灶或转移灶检测的灵敏度为72.7%(16/22)、特异度为100%(3/3)。99mTc-PSMA阳性患者,(中位数17.31 ng/mL,范围2.26~3239.00 ng/mL)水平明显高于99mTc-PSMA阴性患者PSA(中位数0.49 ng/mL,范围0.07~9.28 ng/mL)(Z=-3.51,P<0.001);在初诊和PSA大于2 ng/mL的复发患者中,99mTc-PSMA阳性率明显提高,灵敏度达94.1%(16/17);99mTc-PSMA的阳性率与Gleason评分高低无关(Z=-0.69,P=0.52)。结论:99mTc-PSMA全身平面显像结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对前列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探测有较高应用价值,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58.
59.
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关乎民众切身利益和获得感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狠下苦功。作为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本着"找痛点、破难点、寻出路"的理念,破解以药品和耗材为主的医疗费用快速增长问题,给药品和耗材"做减法",为患者获得感"做加法"。客观来说,造成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社会层面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有创新药物的推  相似文献   
60.
乳房保留手术加术后放疗是早期乳腺癌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术后放疗通常采用全乳房照射50~55 Gy后,用电子线针对瘤床加量10~16 Gy。这种照射方式的总治疗时间较长,一般需要6~7周时间,瘤床加量时靶区的定义往往不够精确。研究发现,保留乳房术后,有85%的局部复发发生在手术部位[1],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全乳放疗的必要性,部分乳腺照射的技术应运而生。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IORT)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直接给予瘤床一定剂量的单次照射[2]。该技术的优点是可在肉眼直视下确定瘤床,较术后放疗提高了靶区的精确性,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并缩短放疗的疗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