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背景:生物材料的骨诱导现象已经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被证实。目的:考察磷酸钙陶瓷自身固有的诱导骨生成能力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时的表现。方法:取健康家犬10只,在每只的背部肌肉内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及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植入后8,12周,取出植入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进行Micro-CT检测和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及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均有有异位骨生成,并且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显著大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P<0.05);其余两组均无异位成骨。Micro-CT检测结果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明显的成骨优势,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异位成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2.
急性智齿冠周炎初期即时拔牙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智齿冠周炎初期即时拔牙的有效性。方法 对急性智齿冠周炎采用初期即时拔牙或保守疗法 ,观察 4 8h后症状缓解情况和愈期。结果 下颌阻生智齿即时拔除的 2 96颗牙中 ,87.16 %在 4 8h后完全缓解 ,愈期平均 1.6d。保守疗法的 6 2颗牙中 ,19.35 %在 4 8h后完全缓解 ,愈期平均 3.8d。结论 急性智齿冠周炎初期 ,即时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3.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2004’全国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6—18日在深圳格兰德大酒店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教授、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蔚六院士、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宝林教授莅临会议进行学术指导.深圳市卫生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医学会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94.
周晓敏  郑苍尚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1):1008-1009
目的:介绍本病例的特殊性及治疗该病例的方法。方法:采用多Z形瓣切开缝合术整复面斜裂,恢复正常的面部轮廓,腭裂采用两大瓣法整复关闭裂隙。结果:外形大为改善,患者很满意。结论:本病例为罕见病例,治疗重在面容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采用组织工程技术通过颌下腺细胞与明胶海绵复合物的体内移植,探讨在同种异体动物体内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组织工程化颌下腺的可行性。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8只,分三组。A组:明胶海绵材料与鼠颌下腺细胞复合培养物;B组:单纯明胶海绵材料;C组:空白切开缝合对照。材料植入大鼠背部,术后3、7和15 d分期观察植入物的大体形态、组织学和超微结构,BrdU标记表达,及免疫排斥反应变化。结果:A组植入体内后颌下腺细胞在材料生长,形成的组织表面白色且有光泽、致密,组织学可见材料排列较为规则,15 d细胞仍成活并大量增殖,BrdU表达为阳性;B组植入体内7 d后材料逐渐变细,15 d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出现中断;A组分别于3、7、15 d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颌下腺细胞数目逐渐增多,黏附在材料表面上生长,伸出突起,并可见明显的细胞分裂增殖,细胞形成功能性团块;A、B两组与C组相比3、5、7 d时白细胞数量增多明显,但逐步降低,第15天三组白细胞数量趋于一致。三组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同种异体颌下腺细胞与明胶海绵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颌下腺,植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体内,细胞具有生命力,能够在材料上黏附生长、增殖,免疫反应随时间增加逐渐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96.
颧骨颧弓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颌面部损伤中,颧骨颧弓因其所处位置和解剖形态的特殊,较常发生骨折,有报告\+\{[1]\}占25%。作者总结1985年1月~199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和厦门卫校口腔医院收住院诊治的颧骨颧弓骨折86例,并对其复位途径和固定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7.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128例经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病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不同年龄、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结果:成人组与儿童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术前已完成鼻牙槽塑形矫治患儿在初期唇裂修补术中同期行鼻畸形矫正术对术后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完成术前鼻牙槽塑形矫治患儿69例,均采用改良旋转推进唇裂修复术实施手术。术中根据患侧外鼻形态恢复状况,确定是否行鼻畸形矫正术,其中32例行鼻畸形矫正术,37例未行鼻畸形矫正术。2组均采用术后第4~5年面容照片打分方式进行鼻外形评定。评定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唇裂修复术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组和未行鼻畸形矫正组患儿,术后第4~5年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平均得分为70.66±10.89和64.14±10.63.鼻畸形矫正组术后鼻外形显著优于未行鼻畸形矫正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唇裂修复术中同期行鼻畸形矫正术的患儿,其术后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进一步改善,且对外鼻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9.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 SC)是一种少见的、进展缓慢的良性关节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关节滑膜组织中形成多个附着其中的软骨小瘤或间隙内的游离体,需要手术切除。SC多发生在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发生于颞下颌关节者罕见。近年来,关节镜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本文报告1例SC患者应用关节镜摘除112颗游离体,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手术过程及病理学特点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Herbst矫正器配合口外弓及上颌快速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正器配合种植体作为支抗早期矫正骨性Ⅱ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性Ⅱ类错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 年龄10~12 岁(平均年龄10.5 岁),双期矫正,一期矫正时间约6个月,使用改良Herbst矫正器配合口外弓中位牵引和上颌快速扩弓;二期采用非拔牙矫正,使用直丝弓结合上颌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上颌牙列。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患者治疗后牙及颌骨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SNB增大(4.2800±1.4000)°,∠NP-FH增大(3.5600±1.0440)°,∠SNA减小(0.5600±0.8206)°,∠ANB减小(4.7600±1.2000)°,∠U1-NA减小(11.9200±1.4411)°,∠U1-SN减小(13.1600±1.772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erbst矫正器配合口外弓和上颌快速扩弓抑制上颌骨发育,导下颌向前,临床疗效明显。固定矫正时使用种植体作为支抗,能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牙列,患者骨面型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