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颞下窝肿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颞下窝肿瘤的CT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21例中良性肿瘤10例(47.6%),包括血管瘤4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11例(52.4%),包括横纹肌肉瘤3例,滑膜肉瘤2例,腺样囊性癌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例,纤维肉瘤和淋巴瘤各1例.血管瘤呈渐进性显著强化,常伴钙化,MRI T2WI病灶内见流空信号.神经鞘瘤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伴有出血、坏死、囊变.神经纤维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含有散在钙化灶.脂肪瘤CT及MRI均表现为脂肪密度/信号肿块,边界清晰.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及淋巴瘤浸润性生长并向邻近间隙蔓延,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边界较清楚,强化明显,可伴不规则钙化.腺样囊性癌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内可见“筛状”改变.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病灶中央及周边有流空血管为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颞下窝原发性肿瘤少见,熟悉其影像学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外伤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MSCT对41例外伤性面瘫的颞骨行高分辨率轴面扫描。用Ph ilipsMx8000MSCT工作站,行岩锥感兴趣区的多平面重建(MPR)及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CPR)。观察骨折类型,骨折线的走行,中耳腔、乳突积血及外耳、中耳、内耳和面神经管的受累情况。结果41例患者中,39例颞骨有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其中岩骨纵行骨折34例,横行骨折2例,混合型2例,1例岩骨无骨折,但颞骨鳞部骨折,2例未发现骨折。其中2例为双侧岩骨骨折。面神经管的CPR及MPR显示21例患者面神经管受累,9例可见骨碎片。结论MS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的全貌及其损伤,对外伤性面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急性Wernicke 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6例非酒精性急性Wernicke 脑病的临床与MRI所见.均为女性,年龄21~75岁,平均45岁.无嗜酒史.使用GE 1.5T MR扫描仪,行常规T1WI、T2WI、T2FLAIR、DWI扫描,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6例均有2周以上呕吐及不能进食史.起病急,首发症状均为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其中2例发病后即进入昏迷状态.其他症状有眼部症状4例,共济失调1例.MRI表现:6例均有双侧对称性第三脑室旁、丘脑内侧、大脑导水管周围、中脑被盖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他部位信号异常的有第四脑室底部4例,桥脑延髓3例,乳头体3例.DWI病灶区呈扩散受限的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边缘有强化.经大剂量维生素B1治疗,临床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 非酒精性急性Wernicke 脑病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4.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是一种少见的牙源性上皮性肿瘤,过去曾用"非典型成釉细胞瘤"、"恶性牙瘤"、"异型性钙化成釉细胞瘤"、"混合性囊性牙瘤"等名称[1].Pindborg于1958年首先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病理类型的牙源性肿瘤命名,所以也称Pindborg瘤.国内文献报告多为个案,其表现未能充分描述.现报道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ndborg瘤,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5.
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43例中28例行CT扫描,10例行MR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扫描。结果炎症或脓肿形成9例,具有侵犯范围广及向周围扩散的典型特点;嚼肌间隙原发肿瘤包括横纹肌肉瘤6例,血管瘤5例,成骨肉瘤4例,均有各自较典型的CT或MRI表现;转移瘤19例,均为周围肿瘤直接侵犯嚼肌或下颌支,原发肿瘤以头颈部鳞癌为主。结论嚼肌间隙感染及大部分原发肿瘤均有CT和(或)MRI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6.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研究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方法对15例(17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进行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图像后处理在Philips Mx8000工作站进行。结果17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耳道膜性闭锁2耳,骨性闭锁13耳。外耳道先天性胆脂瘤及耳后瘘管1耳。鼓室畸形3耳。听小骨先天畸形7耳。内耳畸形1耳。面神经管异常17耳。其中面神经管总长度变短11耳,面神经管走行异常5耳,面神经管位置异常9耳,面神经管管径变细1耳,面神经管分叉1耳。结论MSCT高分辨率扫描加CPR技术能清晰显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有利于临床医生术前详尽了解面神经管的行程,减少不必要的面神经意外损伤。  相似文献   
37.
患者女,47岁,阵发性头痛、头晕2年,渐进性加重1月余伴耳鸣,双下肢困乏无力,走路不稳,并出现喷射状呕吐。查体:站立行走困难,闭目站立试验阳性。右侧角膜反射减弱,右侧面肌轻度萎缩及痉挛,右侧额纹变浅,口角轻度右偏,鼻唇沟右侧变浅,伸舌不偏,无舌肌萎缩及痉挛。右侧腹壁反射减弱,左侧正常,双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氏征阴性,布鲁辛斯征及克尼戈斯征阴性。右侧颜面部感觉减退。双侧上肢共济运动尚可,双侧下肢共济运动差。MRI平扫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及左侧桥小脑角区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其间交错有等T1等T2的条纹影,且沿小脑脑沟走行,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全程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的方法.方法 对76例(106耳)正常颞骨行高分辨率CT 各向同性扫描,再做多向调整MPR及CPR,以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并进行测量.结果 MPR及CPR的后鼔索神经小管显示率均为96.2%,但以后者图像为佳.有4耳经反复多次MPR及CPR均未能观察到后鼔索神经小管.1耳可见2支后鼔索神经小管在不同平面自乳突段分出,后又合并成单一的后鼔索神经小管.在轴面像上,后鼔索神经小管汇入处位于面神经管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及前方的分别为48.1%、45.1%、3.9%及2.9%.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为(2.93±2.72)mm.后鼔索神经小管与面神经管的夹角为36.10°±15.44°.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的MPR重组基线的轴位及冠状位旋转角度,右耳分别为顺时针18.66°±7.86°及逆时针10.60°±6.15°,左耳分别为逆时针17.75°±6.47°及顺时针11.54°±6.41°.后鼔索神经小管长度及内径分别为(9.34±2.51)mm及(0.41±0.07)mm.结论 多向调整MPR及CPR可全程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是研究后鼔索神经小管解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9.
患者 男,51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为间断性,以午后明显,不伴恶心、呕吐及其他症状,未做任何检查及治疗,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头晕并渐觉症状加重,曾突然晕倒伴四肢无力,遂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40.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及测量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面神经管。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 40例 (80耳 )病人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 ,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冠状位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观察及测量面神经管。结果 面神经管的平均长度为 (2 9.73± 1.0 7)mm。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5 .6± 0 .74)mm、(10 .66± 0 .79)mm及 (13 .47± 1.0 1)mm。迷路段、膝状神经窝、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0 .76± 0 .16)mm、2 .3 7± 0 .63 )mm、(1.0 3± 0 .16)mm及 (1.5 7± 0 .3 1)mm。第一膝及第二膝的平均角度分别为 67.0 4°± 9.41°及 114 .2 5°± 8.44°。面神经管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壶腹及弓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5 7± 0 .19)mm及 (1.5 9± 0 .61)mm。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成角 10 .63°± 3 .6°。面神经管鼓室段与矢状面平均成角为 3 4.65°± 5 .3 9°。 80耳中 89%可见面神经管的裂缺 ,73 .7%仅位于鼓室段 ,其余 2 6.3 %在鼓室段、乳突段均可见裂缺。结论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 ,结合颞骨高分辨率CT的轴面扫描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 ,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