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TACE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5例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患者TACE术前均行肝脏CT扫描,经肝动脉注入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药和栓塞剂进行化疗栓塞术,并对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脾脏栓塞约60%).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CD4T淋巴细胞、肝功能及血常...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经导管血管内栓塞(TAE)治疗肾脏外科部分疾病的疗效。材料和方法:收集11例肾损伤,肾血管畸形和肾癌病例,使用不同的栓塞剂,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1~3次TAE。结果:唯物损伤及肾血管畸形治愈,肾癌病人症状有阶段性缓解,但1~2年的生存率似无明显提高。结论:肾实质部分组织的严重损伤,TAE应列为首选治疗方法。肾血管畸形应较彻底栓塞供血的分支动脉,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肾癌病人的TAE,更适合那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合并不同类型肝动脉-门静脉瘘(APS)的介入栓塞近期疗效.方法 接受两次以上序贯栓塞治疗的45例PLC合并APS患者,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将APS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采用超选择插管堵瘘及化疗栓塞肿瘤.观察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种类型实时瘘口变化、肿瘤碘油沉积及再次治疗时瘘口表现.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PS中央型20例,周围型25例.实时瘘口改善率84.4%,再次治疗瘘口再通及进展率26.7%,中央型和周围型瘘口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7,P=0.739;x2=1.278,P=0.262),周围型肿瘤碘油沉积优于中央型(x2=7.605,P=0.006).术后1周内转氨酶升高,2~3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大部分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改善.结论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PLC合并APS短期内可以控制肿瘤,改善异常分流并部分缓解门静脉高压症状,但瘘口易复发进展,中央型瘘肿瘤区碘油不易沉积.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结果分析(着重阴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血管造影阴性结果的原因,提高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阳性率.方法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14~72岁,根据病情选择及超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结果30例中阳性发现18例,均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阳性率60%.12例为阴性结果,原因分析显示与病情急缓、出血量多少、出血部位、临床用药与否及造影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密切结合临床、选择合适病例及出血时机、改进检查方法是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难治性鼻咽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按鼻咽局灶残留和复发(包括颈部)分成二组,统计经治后各组生存结果,对复发部位、疗程、间隔、治疗方法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结果:鼻咽癌根治性外照后局灶残留腔内后装剂量追加(称Ⅱ组)和复发性鼻咽癌(称I组)经治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4.8%和27.3%(P<0.01)。远处转移和颅(底骨)神经损伤,分别为二组主要死因。结论:鼻咽癌首程根治成功是获长期生存的关键,一旦复发再治,生存结果明显降低,如若处置恰当,其疗效并非一定是姑息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和经皮注射平阳霉素治疗颌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颌面部蔓状血管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左、右颈外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的血管分别有颈外动脉远端,颌内动脉及面动脉等。术后1天、7天和半月经皮向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每次8mg。结果 栓塞和局部注射1年后复查,总有效率为77.8%,表现为病例瘤体明显缩小、变硬,其中2例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欠佳。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治疗有效率100%(6/6),海绵状血管瘤有效仅为33.3%(1/3)。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外动脉栓塞术结合经皮注射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效果显著,但对海绵状血管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大咯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咯血患者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介入栓塞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66例大咯血患者经DSA检查显示20例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采用长效栓塞剂PVA和丝线对靶血管进行栓塞治疗,部分辅以明胶海绵颗粒(条). 结果 16例1周内咯血消失,4例首次治疗无效者均为病变广泛分流量大或主干血管细小扭曲,1例病变血管栓塞不全,3例1~3天复发再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或部分再通,栓塞后2例仍咯血改行手术治疗.术后5个月及11个月复发各1例,首次治疗有效率80%,1年内复发率26.3%. 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的大咯血安全、有效,但主干血管细小扭曲及病变广泛分流量大者瘘口易早期再通复发咯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认识弥漫型肝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弥漫型肝癌介入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对14例弥漫型肝癌进行了肝动脉造影及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前根据肝癌的DSA、CT等影像学表现特点、血供及门脉情况、肝功能状况,选择适宜的介入治疗方法,经肝固有动脉注入化疗药及/或栓塞剂.结果①影像学表现14例弥漫型肝癌DSA及CT的主要表现有肿瘤血管密集增多,肿瘤染色广泛,呈弥漫分布的栗粒状、小斑点状或结节状影或密度减低区,左右叶均可受累,肝脏体积明显增大,明显肝硬化伴门脉瘤栓或动静脉瘘形成,弥漫性碘油分布等.②治疗效果14例中,生存期最长10月,最短15 d,平均3月.结论①"弥漫小结节征"、"毛玻璃征"、"双轨征"及"巨肝征"为弥漫型肝癌的较特征性表现.②弥漫型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远较其他类型原发型肝癌差.选择适宜的介入治疗方法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特点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盲部是消化系统病变的好发部位,其常见的病变是炎症和肿瘤。因两种病变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本文收集经X线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和临床确诊的回盲部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