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6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目的探讨半定量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法在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SPECT/PET)双时相显像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病变性质不明患者进行18F-FDG SPECT/PE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FDG后1 h进行,延迟显像(2组)分别在注药后3.5和4.5 h,结果均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确诊.对双时相显像结果采用阅片目测定性和半定量方法分析,计算2次显像每个病灶感兴趣区(ROI)与同一平面对侧正常组织或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摄取率之比(T/NT)及滞留指数(RI).应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早期显像、延迟显像和RI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患者(1例患者行2次双时相显像)共检出48个病灶(恶性病变30个,良性病变18个),29个病灶为真阳性,15个病灶为真阴性,3个假阳性和1个假阴性.定性分析双时相显像的灵敏度96.7%,特异性83.3%,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PPV)90.6%,阴性预测值(NPV)93.8%.SPECT/PET早期显像和CT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PPV、NPV分别为93.3%、72.2%、85.4%、84.8%、86.7%与76.9%、57.1%、70%、76.9%、57.1%.所有恶性病变(除l例假阴性病变外)延迟显像T/NT均明显升高(t=-3.071,P<0.01),而良性病变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T/NT无显著性差异(t=0.398,P=0.695).ROC曲线结果表明,RI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及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和CT相比,双时相显像结合RI分析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分别为96.7%、88.9%、93.8%、93.5%、94.1%.结论 18F-FDGSPECT/PET双时相显像结果分析判断结合半定量和ROC曲线法分析有助于提高良、恶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92.
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99锝-二乙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是临床最常用的测定GFR的检查方法.但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测定结果,如99Tcm-DTPA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感兴趣区、本底、肾脏深度、病人的年龄等.本文将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
综述核医学影像(SPECT及PET/CT)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应用进展,放射性核素标记WBC SPECT及18F-FDG PET/CT是目前在IBD诊疗中应用最广的显像方法,可用于IBD的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价等。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肾脏病合并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肾脏病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检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18F-FDG PET/CT对肾脏病合并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146例肾脏病患者中,29例并发恶性肿瘤,其中肿瘤继发肾损害19例、肾损害伴发肿瘤10例。PET/CT发现72例存在18F-FDG高摄取灶,病灶SUVmax为5.25±3.94;诊断肿瘤34例,最终确诊29例、误诊5例,诊断灵敏度100%(29/29),特异度88.37%(38/43)。肿瘤继发肾损害病灶SUVmax为5.95±3.02,肾损害伴发肿瘤病灶SUVmax为6.58±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用于筛查肾脏病患者是否合并肿瘤,但对于肿瘤与肾损害关系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检查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用以鉴别不同病理类型肾脏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以及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病变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PET/CT检查,采集图像并取得18F-FDG的SUVmax,采用方差分析及LSD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例中,肾透明细胞癌12例、SUVmax 2.33±1.03,非透明细胞癌8例、SUVmax 8.05±1.58,肺癌肾转移8例、SUVmax 12.87±2.93,三者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031,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任意两者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18F-FDG的SUVmax定量分析对于不同病理类型肾脏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6.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以形态学为基础,与脏器功能、代谢、受体、基因显像相结合,从分子生物学与活体化学水平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1].近年来,心血管系统的分子核医学,即分子核心脏病学(molecular nuclear cardiology)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分子探针的研发与应用及其先进显像设备的问世等所取得成就令人瞩目.就近年来分子核心脏病领域主要研究应用与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7.
卢霞  王荣福 《当代医学》2009,15(14):90-93
恶性淋巴瘤是欧美国家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多数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慢性、难治性恶性肿瘤,易复发,治疗困难。现有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放射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核素^131I和^90Y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
张丽  王荣福 《当代医学》2009,15(14):108-110
镓[^67Ga]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当前淋巴瘤诊治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尽管其应用价值一直颇受争议,但它仍为淋巴瘤的分期、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就。^67Ga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淋巴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作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99.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21-723
核医学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核医学显像设备探测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生物学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发射的β、α粒子或特征X射线等可进行肿瘤靶向性内照射治疗,造福于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0.
血管成型术后发生再狭窄严重影响术后的近期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急需探讨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预防血管盛开 后再狭窄经动物作初步临床应用已取得了一定效果,有望成为一种在临床上防治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有效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