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川芎嗪(tetramelhyl pyrazine,TMP2),化学名为四甲苯吡嗪,是从川芎的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单体,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等多种作用,因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好、副作用小而广泛用于临床,现就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2.
腹部外伤诊治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部外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外科疾病。近来随着交通业的发达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腹部外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1998年4月~2003年4月,我院共收治各种腹外伤患者80例。经积极治疗后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3.
目的优化藤黄酸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建立藤黄酸定量测定方法;以藤黄酸包封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脂质体组方,得到藤黄酸包封率最高的处方;采用电镜扫描观察藤黄酸脂质体表面形态,采用透析法对脂质体体外释放进行研究,测定藤黄酸在15 d内的稳定性;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1 mg/m L藤黄酸、藤黄酸脂质体后,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比较2种药物药动学参数差异。结果 Box-Behnken优化后脂质体最优处方为胆固醇444 mg、蛋黄磷脂酰胆碱1 823 mg和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705 mg,脂质体包封达到92.3%,脂质体粒径均一,表面光滑;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脂质体可以平缓释放,且具有长效作用,在15 d内储存稳定;脂质体中藤黄酸的体内半衰期为9.97 h,是藤黄酸的4.43倍;脂质体中藤黄酸的AUC0~24 h为22.55μg·h/m L,是藤黄酸的4.73倍。结论藤黄酸脂质体与原料药相比具有长循环、血药浓度高、释放平缓等特点。  相似文献   
9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多种一大鼠IBD模型中,肠粘膜固有层有CD4 T细胞浸润[1,2],而同时接受抗CD4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鼠则不发生IBD,提示免疫异常特别是CD4 T细胞在IBD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3,4]。CD4 T细胞根据其功能分为Th1和Th2亚群,正常情况下Th1/Th2保持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则会产生免疫功能紊乱。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病理特征类似于IBD的动物模型,应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流式…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分析引起儿童中枢性性早熟的常见病因及影像学表现,从而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内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及病理检查确诊的33例中枢性性早熟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3例患儿均行影像学检查,17例(女9例,男8例)发现器质性病变,包括下丘脑错构瘤6例,空蝶鞍3例,生殖细胞瘤3例,恶性畸胎瘤1例,胼胝体脂肪瘤1例,胶质瘤2例(其中1例为NF-Ⅰ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1例;2例合并脑积水.16例(女15例,男1例)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特发性性早熟.结论 儿童中枢性性早熟包括特发性和器质性性早熟,女孩大多数为特发性性早熟,而男孩多为器质性性早熟.因此,对于<4岁的女孩及所有男孩,性早熟发展迅速,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病理性性早熟者均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脑部MRI是排除器质性性早熟的基本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6.
患者女,1岁。间断发热5天,步态异常20余天入院。体检:右大腿肿胀,压痛,局部不红,无波动感,右下肢活动受限。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表浅淋巴结未及肿大,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9×109/L,中性粒细胞0.2184,淋巴细胞0.7054。影像表现:X线平片示右股骨近端骨髓腔溶骨性骨质破坏,其内似可见骨嵴,右股骨干外侧骨皮质增厚、破坏伴层状骨膜反应、Codman三角(图1)。CT扫描示右股骨近端骨髓腔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中断,远端可见厚的骨膜反应(图2、3)。MRI  相似文献   
97.
在临床工作中,药品抽屉设计多为木质隔断,且固定,无法调节药品储藏格大小,同时木质结构隔断不易清洗处理。病房药疗护士每天从中心药房领取整个病房用药,其中包括大量各种针剂,这些针剂的数量是根据病房实际用药数目领取,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整包装药品,而是零散的几支,以往都是药疗护士根据病房的针剂药品从药房领取药品包装,然后再将零散的药品放人包装内,最后将整个病房使用的针剂放置到药品抽屉中。同时有时也会出现由于针剂药品过大无法放人抽屉固定格的情况,这就需要另外安排药物的存储。这种药品抽屉不方便使用也给清洁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方法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对6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ɑ-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块强度(G)和凝血指数(CI),并对脑梗死组治疗前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R值、K值较对照组减少(均P<0.01),ɑ-Angle、MA、G、CI值较对照组增大(均P<0.01),脑梗死患者治疗后R、K、ɑ-Angle、MA、G、CI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脑梗死组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凝固性异常,TEG对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
王立英  王立平 《陕西中医》2013,34(7):774-775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患者月经来潮后5d通过口服米非司酮12.5mg/次,每日1次,治疗组则在同一时间点使用米非司酮10.0mg/次,每日1次,同时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在治疗后3周比较患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结果,并统计发生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痤疮、体重增加和关节酸痛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胃肠道不适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有效减少长期大量使用米非司酮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胰腺癌患者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用药建议.该患者Ⅳ度骨髓抑制与化疗药物毒性、骨髓储备能力、化疗及放疗史等有关,通过治疗后骨髓抑制程度缓解,感染得到控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临床药师应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