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良性前列腺增生摘除术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13例报告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1996年 8月~ 1999年 6月 ,对 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在行开放手术切除的同时行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13例。年龄 6 2~ 77岁 ,平均 6 6岁。伴腹股沟斜疝 10例 ,直疝 3例 ,均为可复性疝 ;疝囊 3cm× 4cm× 3cm~ 12cm× 8cm× 6cm。方法 术前准备与开放前列腺切除术相同。下腹部纵行切口 ,先行腹膜前疝修补术 ,后行前列腺切除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参照文献 [1]进行。(1)显露腹股沟区 ,在内环口处找到疝囊 ;(2 )将疝囊与精索钝性分开 ,或打开疝囊 ,手指伸入疝囊内 ,将疝囊…  相似文献   
92.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中常见,常为旋转暴力导致。1970年以后,大量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研究的综合结果表明了准确重建踝关节的重要性,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对于内、外踝骨折,切口已得到共识,而对于后踝骨折的手术入路却争议颇多。本研究针对后踝骨折采取后外侧手术入路,就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1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行走或运动中扭伤致踝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不孕不育因素为精液液化延迟且经一定时间中西药物治疗后液化状态无改善的患者,验证机械性抽打液化延迟精液并以之行阴道内授精的临床效果。方法具有精液液化延迟不育因素的80对夫妇被区分为家庭组和医院组,在排卵期分别由患者或由医务人员以同样方法实施机械性抽打液化延迟精液并行阴道内授精,观察两组2个阴道内授精周期的妊娠率。结果家庭组和医院组第1周期阴道内授精周期的妊娠率分别为30.0%和17.5%,第2周期的妊娠率分别为25.0%和9.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个授精周期获得累计妊娠率分别为47.5%和34.1%。结论两组以简单的机械性抽打精液和阴道内授精方法,初步结果显示了本方法的一定临床价值,家庭组与医院组在妊娠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性生活过程介入对阴道内授精结局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用炔雌醇醋酸环丙孕酮(达英-35)后不同时间间隔促排卵治疗对卵泡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12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PCOS不孕患者60例,随机分为短间隔组和长间隔组,每组30例。短间隔组:停用达英-35月经来潮后即应用来曲唑促排卵;长间隔组:停用达英-35撤药出血后,间隔1个自然月经周期,对于≥35天月经未来潮的患者应用黄体酮撤药出血,再应用来曲唑促排卵。结果:长间隔组有28个周期排卵,5例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16.67%;短间隔组有29个周期出现排卵,1例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3.33%。两组妊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英-35后无论是直接促排卵还是间隔1个自然月经周期启动促排卵对优势卵泡产生及妊娠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多中心调查中国以前列腺体积增大为特点的中、重度BPH患者在现实状况下的临床诊疗特点.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全国10个城市的32家医院共纳入前列腺体积≥30 ml且IPSS≥8的BPH患者2758例.在不干预医生、患者正常诊疗措施的情况下,记录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 prostate volume,PV)、IPSS评分、Qmax、服药情况和医生处方习惯,分析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点. 结果 患者年龄50 ~ 97岁,平均(69.2±8.5)岁,经直肠超声检查测量PV为30 ~ 165 ml,平均(47.8±16.6) ml,IPSS为8~ 35分,平均(17.5±5.4)分,Qmax为2~ 36 ml/s,平均(11.6±3.6) ml/s.以年龄为分层指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0 ~ 55岁组平均PV、Qmax分别是42.8 ml、13.3 ml/s,>71岁组平均PV、Qmax为49.0 ml、11.1 ml/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入组患者中56.1%为初次就诊,规律服用处方药物>2周者仅为22.8%.入组时已有BPH症状<1年者仅为31.3%(872例),1~2、3~4和≥5年者分别占22.9%(637例)、18.3%(311例)和27.5%(766例).医生处方采用指南推荐的5-α还原酶抑制剂和α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仅为52.6%. 结论 我国中、重度BPH患者的症状和主要客观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绝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时机偏晚.医生的处方习惯与指南推荐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治疗高龄BPH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年龄≥75岁、确诊为OAB的BPH患者30例,给予索利那新治疗,每日1次,每次5mg,治疗周期3个月。治疗前后以排尿日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PPBC)、生活质量评分(QOL)为主要疗效指标,对疗效及服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的24h平均尿急次数、24h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及每周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好转;IPSS、OABSS、PPBC、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例患者出现轻度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对症治疗后缓解。2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情况,停药1周并加用α受体阻滞剂后缓解。结论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治疗高龄BPH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检查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分析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中有助于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59例PSA< 20 μg/L、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1±7.6)岁.血清PSA(8.1±4.5)μg/L,其中PSA>4μg/L者343例.回顾性分析盆腔磁共振检查T2 WI影像特征,评估外周带及精囊信号、前列腺包膜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分析阅片结果.结果 本组359例中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137例,T2WI外周带有低信号者332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SA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 <0.05);T2WI上外周带出现低信号有助于在影像上诊断前列腺癌;病灶数目、形态、边界、前列腺包膜的轮廓、外周带与增生腺体界限均与前列腺癌的诊断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前列腺癌诊断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SA、前列腺体积、病灶形态及前列腺包膜的轮廓,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3(P <0.05).结论 盆腔磁共振检查T2WI中,病灶形态及前列腺包膜的轮廓是影响前列腺癌诊断的危险因素,年龄、PSA、前列腺体积等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NKX3.1基因的常见变异rs151226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生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 方法 选取12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年龄匹配的105例男性(前列腺癌特异抗原<4μg/L,且无前列腺癌家族史者)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PCR-HRM)技术结合测序验证法检测NKX3.1基因rs1512268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 结果 前列腺癌组中GG、AG和AA基因型分布分别为42例(33.4%)、66例(54.1%)和14例(11.5%);正常对照组中三种基因型分布分别为45例(42.9%)、51例(48.6%)和9例(8.6%);两组间基因型频率(x2=1.70,0.69,0.52)和等位基因频率(x2=1.575)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X3.1基因rs1512268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不同基因型与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Gleason评分和PSA浓度以及临床分期等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NKX3.1基因rs151226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前列腺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不是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