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周运峰  王建业 《河南中医》2015,35(2):396-397
目的:观察颤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腰肌劳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颤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颤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延伸因子1α(EF-1α)基因表达与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等功能的关系. 方法 DU145细胞株分3组:对照组(未转染siRNA),转染对照组(转染随机siRNA)和实验组(转染EF-1α-siRNA).应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调低DU145细胞株EF-1α蛋白质水平,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应用体外细胞功能分析技术,比较EF-1α蛋白质水平调低后DU145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和差异. 结果 应用RNA干扰技术实现了特异性调低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中EF-1α的水平.转染随机siRNA不影响DU145细胞中EF-1α蛋白质水平.调低DU145细胞EF-1α蛋白质水平后,实验组DU145细胞第4~7天增殖率较对照组下降45.9%、53.5%、35.3%和38.1%(P<0.05).实验组DU145细胞形成克隆数较对照组减少67.0%(P<0.01). 结论 调低EF-1α表达水平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等肿瘤相关生物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EF-1α基因在前列腺癌靶向治疗中可能成为适当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在不同人群的研究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风险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本文探讨了两个SNPs,即rs17021918 (4q22)与rs 10090154 (8q24)和中国北方汉族人PC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了124例PCa患者和111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PCRHRM)技术,并结合测序验证法,对rs17021918(4q22)与rs10090154 (8q24)进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析,并探讨其与确诊时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Gleason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肿瘤分期及年龄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在风险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分层分析中,rs17021918虽然并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但风险比(the odds ratio,OR)值多<1,其中在BMI>27.5 kg/m2(P=0.056; OR=0.292; 95%CI:0.078~1.095)和PSA浓度<10.0 ng/mL组(P=0.068;OR=0.467; 95%CI:0.204~1.069),CC基因型携带者可能有较低的PCa发病风险;另外发现,rs10090154的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较低的肿瘤分期关联(P=0.012; OR=2.512; 95%CI:1.210~5.214),而在较高的肿瘤分期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T等位基因携带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Rs17021918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可能与中国北方人PCa发病风险负关联;而rs10090154的T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与中国北方人PCa肿瘤分期正关联.  相似文献   
7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存在着争论[1,2].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内产生大量金属蛋白酶、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物质在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组织TNF-α、IL-8、IL-10表达水平,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机制,为更好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3例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上对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3俩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皆为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例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疗,随访无瘤生存达3年,1例未行术后辅助治疗,失访。结论:。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上极为少见,应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明确诊断,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观察服用非那雄胺14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4年12月至2009年2月连续服用非那雄胺(5 mg/d)治疗BPH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血肌酐、丙氨酸氦基转移酶(ALT)、血白细胞、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变化;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急性尿潴留、接受外科治疗及药物特殊不良作用(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观察终止时平均年龄(87.9±5.4)岁,平均治疗时间(141.1±27.1)个月.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分别为(1.8±1.5)次和(3.2±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4.9±26.6)ml和(42.8±31.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分层研究发现,治疗前前列腺体积<25 ml者,治疗后体积增大17.3%(t=-0.88,P>0.05);治疗前体积25~40 ml者,治疗后体积缩小17.2%(t=2.59,P<0.05);治疗前体积>40 ml者,治疗前后体积缩小1.1%(t=0.07,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分别为(96.8±18.6)μmol/L和(86.4±32.3)μmol/L(t=1.79,P>0.05),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4±1.5)×109>/L和(6.0±1.7)× 109/L(t=1.13,P>0.05),PSA分别为(1.2±2.0)μg/L和(1.4±1.7)μg/L(t=-0.49,P>0.05).本组3例(7.3%)发生急性尿潴留,经导尿后好转;无确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病例. 结论 BPH患者长期服用非那雄胺可以有效控制BPH的临床进展,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7.
中国11城市老年科门诊良性前列腺增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科门诊伴有下尿路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LUTS/BPH)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以及患者对于这一疾病的认知及需求. 方法 2008年2~9月在全国11个城市的34个老年科门诊进行调查.先对在调查时间内前来老年科门诊就诊的全部男性患者进行LUTS/BPH病史的询问.然后在LUTS/BPH患者中选择部分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及BPH相关检查.结果 在调查过程中,共有31 371位男性患者来老年科门诊就诊,14 748(47.0%)例有LUTS/BPH病史.其中10 678例(72.4%)曾接受或正在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4070例(27.6%)第1次诊断LUTS/BPH或以往曾诊断LUTS/BPH但未行药物或手术治疗.患者最常接受的检查是尿常规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和经腹前列腺超声检查.在接受药物治疗情况调查的3542例患者中,1155例(32.6%)采用5α还原酶抑制剂单独药物治疗,1239例(35.0%)采用5α还原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联合药物治疗.对检查及治疗满意的患者分别为1796例(84.5%)和1678例(79.0%). 结论 LUTS/BPH是老年科门诊常见疾病,目前临床应用的检查及药物治疗方案与国际上有一定差异,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比两种手指屈肌腱损伤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不同时间段内随机选取肌腱切割及电锯伤病人。对照组共32例48指,采用改良2束轴心kessler法缝合,周边间断或连续缝合,术后即行被动手指功能锻炼。实验组共28例37指,采用4束轴心cruciate法缝合,周边croos-sitch法缝合,术后即刻行手指主动伸屈锻炼。两组均四周后渐行手指阻抗伸屈锻炼。结果:术后经3~12个月随访,按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TAM)实验组优:22例29指,良:3例5指,可:2例2指,差1例1指。无断裂病人。优良率92.9%。对照组优:20例28指,良:7例10指可:3例6指差:3例4指两例2指行松解术。优良率:79.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4束轴心cruciate法加周边croos-sitch缝合法具有操作简便,抗张强度高,可满足术后手指早期主动无抗伸屈锻炼的要求,手指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择2004~2007年间于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系统8针穿刺的患者192例.以前列腺体积<30 ml、30~50 ml、>50 ml为界,计算并比较各组问前列腺穿刺的阳性率及PSAD≥0.15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变化.结果:前列腺体积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率呈负相关(r=0.237,P<0.01),前列腺体积<30 ml组,穿刺阳性率为39.1%(18/46);30~50 ml组,阳性率为21.7%(13/60);>50 ml组,阳性率为9.3%(8/8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0.15时,三组间阳性率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漏诊率分别为11.1%(2/18)、30.8%(4/13)、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腺体积是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应根据前列腺体积制定穿刺方案.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临床分期和磁共振成像(MRI)分期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病理证实的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根治性手术前经直肠指诊进行临床分期及MRI分期预测术后前列腺病理分期结果,评价其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诊断性结果。结果 本组32例前列腺癌中,临床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B期)30例,10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诊断有前列腺包膜及包膜外浸润,1例左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癌,36.7%(11/30)病例临床分期偏低,2例临床分期为C期病例术后1例为B期,临床分期偏高。而MRI诊断的30例前列腺癌中,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B期)21例中,4例前列腺根治术后病理诊断为C期,19.1%(4/21)的病例MRI分期偏低;9例MRI分期为C期病例1例术后为B期,分期偏高,另1例术后为D1期,分期偏低。直肠指诊临床分期和MRI分期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结果有显著相关性(P=0.002)。临床分期和MRI分期对局限于前列腺内肿瘤的预测(PPV)分别为63.3%和80.9%;对浸润包膜及包膜外肿瘤的预测(NPV)分别为50.0%和88.9%。MRI对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预测更具有特异性和较高的准确性,能更好的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结果(P=0.023)。结论 MRI分期较直肠指诊临床分期能更好地预测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对前列腺包膜及包膜以外浸润的肿瘤能进行更准确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