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HER-2/neu表达的关系,分析COX-2表达对乳腺癌患者DFS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标本的COX-2表达及HER-2/neu表达。结果共有25例(13.9%)标本中COX-2呈过表达,并且与HER-2/ neu表达(61/179,34.1%)显著相关(P=0.013)。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COX-2过表达与无疾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29),而COX-2与HER-2/neu共表达患者也有无疾病生存期缩短的趋势。但是多因素分析提示,COX-2过表达与无疾病生存期无显著关系(RR 0.907,95%CI 0.309~2.65,P= 0.858)。结论在人类乳腺癌中,COX-2与HER-2/neu存在共表达。而COX-2与HER-2/neu共表达提示预后差。因此,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可能是乳腺癌患者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胸腔内置管化疗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胸腔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化疗对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方法 观察组 (n =17)胸腔内置入导管持续引流后腔内注入卡铂与α- 2b干扰素 ,对照组 (n =2 9)反复胸腔穿刺引流后腔内注入卡铂与α - 2b干扰素。治疗后 1月、3月及 6月观察疗效 ,胸水变化参考WHO癌性渗液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 观察组腔内治疗 ( 2 2± 1 9)次 ,对照组腔内治疗 ( 5 3± 1 3)次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5 92 4,P =0 0 0 )。观察组治疗后 1月、3月及 6月 ,CR分别为 10 / 16例、11/ 16例及 10 / 15例 ,对照组分别为 9/ 2 9例、11/ 2 9例及 5 / 19例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 0 0 43 ,0 0 5 0 ,0 0 2 0 )。治疗后 1月、3月及 6月 ,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7 5 %、87 5 %、80 0 % ,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6 2 5 %、6 8 5 %、6 6 7% ,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P值分别为 0 35 6 ,0 114,0 178)。观察组远期疗效较好 ,治疗后第 6个月仍有 10 / 15病例达到CR。两组出现的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 ( χ2 =2 4 91,P =0 0 114)。 结论 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达到CR的例数提高 ,可明显降低卡铂与α - 2b干扰素联合治疗次数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含草酸铂化疗方案治疗大肠癌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含草酸铂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所引起的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大肠癌患者运用含草酸铂方案治疗6个周期,定期观察患者外周感觉神经毒性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计21例患者(91%)出现Ⅰ~Ⅱ度的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而5例患者(21%)出现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在8~16周内均可恢复,并且肌电图检查mcv及scv未见异常。结论:含草酸铂方案所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较轻,可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真实世界中口服吡咯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以口服吡咯替尼为治疗基础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结果: 72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69例(95.8%)在复发转移阶段和/或(新)辅助治疗阶段曾行抗HER2靶向治疗;61例(84.7%)在复发转移阶段接受过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56例(77.8%),拉帕替尼36例(50.0%),T-DM1 4例(5.6%).72例患者中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62例(86.1%),吡咯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曲妥珠单抗)6例(8.3%),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4例(5.6%).7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1.4%),部分缓解18例(25.0%),疾病稳定41例(56.9%),疾病进展12例(16.7%).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6.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为7.6个月(95%CI: 5.5~9.7个月).36例曾接受过拉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7.9个月(95%CI: 4.1~11.7个月), 15例脑转移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6.0个月(95%CI: 2.2~9.8个月).吡咯替尼相关的主要毒副反应为腹泻,共57例(79.2%),1~2级者48例(66.7%),3级者9例(12.5%).结论: 以吡咯替尼为基础的方案能够有效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包括拉帕替尼治疗失败及脑转移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美国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 位,死亡率第8 位[1].据中国2015 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膀胱癌的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6 位,死亡率位居第10 位[2].20% ~30%膀胱癌初诊时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围手术期化疗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ER/PR,HER2,Ki67,CyclinA2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 2004年10月~2009年12月50例Ⅰ~Ⅲ期原发性乳腺癌,采用含紫杉类(TP/TC或TE/PE/TEC方案)或蒽环类(EC/FEC方案)联合方案,术前化疗2~6周期,45例接受手术,术后完成规定化疗,应用B超结合触诊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化疗前后肿瘤中位最大径分别为3.6 cm和2.2 cm,有统计学差异(Z=-5.723,P=0.000)。临床疗效:CR 3例(6%),PR 35例(70%),SD 11例(22%),PD 1例(2%),临床RR 76.0%(38/50)。45例接受手术,术后3例pCR(3/45,6.7%),3例tpCR(3/45,6.7%)。4年无病生存期(DFS)为86.2%,4年总生存率为93.1%,中位DFS 62.4月[SE:2.535,95%CI(57.450~67.388)]。不同情况下肿瘤缩小比例并无统计学差异,包括月经状态(绝经前vs.绝经后,46.4%vs.40.6%,P=0.536)、激素受体状况(阳性vs.阴性,43.0%vs.42.2%,P=0.929)、HER2(阳性vs.阴性,41.3%vs.43.9%,P=0.774)、Ki67(阳性vs.阴性,47.2%vs.43.1%,P=0.363)、CyclinA2(阳性vs.阴性,34.3%vs.50.0%,P=0.375)、分化程度(高分化vs.中分化vs.低分化,44.1%vs.42.9%vs.41.3%,P=0.983)以及不同化疗方案(TP/TC vs.TE/PE/TEC vs.EC/FEC,52.7%vs.39.8%vs.38.9%,P=0.440)。结论紫杉类及蒽环类药物联合方案用于浸润性乳腺癌的术前化疗,可有效控制肿瘤。ER/PR,HER2,Ki67,CyclinA2的状态与肿瘤缩小比例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药师会诊前后癌痛病例的疼痛控制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4例癌痛会诊患者在会诊前和会诊后1周内对过去24 h疼痛评分、24 h内爆发痛次数和评分,以及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与会诊前相比,会诊后1周疼痛控制总体情况显著改善:24 h疼痛评分显著降低[(5.87±0.46)vs(3.17±0.33),P<0.05)],24 h内爆发痛次数和评分显著降低[(3.09±0.27)vs(0.94±0.21),P<0.05;(7.01±0.51)vs(2.63±0.57),P<0.05]。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的便秘和恶心呕吐显著好转(P<0.05)。结论临床药师会诊有助于改善难治性癌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与静脉辅助化疗对照, 观察经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辅助化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 21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治疗组, 术后给予肝动脉灌注FUDR联合静脉应用草酸铂化疗, 同期对照21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 术后给予草酸铂联合CF/5-FU静脉化疗。主要观察终点为肝转移率及DFS, 次要终点为OS和用药安全性。   结果  中位随访65(9~119)个月, 治疗组肝转移发生率较低(9.5%vs.28.6%, P=0.109), 肺转移发生率略高(28.6%vs.14.3%, P=0.256)。2组5年DFS(38.1%vs.42.9%, P=0.671)及OS(47.9%vs.45.0%, P=0.784)无统计学差异。化疗副反应多为Ⅰ~Ⅱ度血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感觉神经障碍。   结论  Ⅲ期结直肠癌术后给予经肝动脉联合静脉系统化疗, 与静脉化疗相比, 可能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率, DFS及OS无统计学差异, 化疗副反应较轻, 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灌注加静脉化疗对Ⅲ期大肠癌术后预防肝转移的作用.方法 入选21例III期大肠癌术后患者,经肝动脉灌注氟脲苷(FUDR),静脉输入草酸铂(OXA),共6个周期.随访12~48个月,观察其无病生存期(DFS)、肝转移发生率及时间、累积生存时间及安全性.结果 可评价的20例患者3年累积DFS为65.0%,肝转移发生率为5.0%,出现在术后11个月,3年累积生存率为82.9%,而且毒副作用小,基本无Ⅲ、Ⅳ度毒性.结论 对Ⅲ期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采用新的方案(FUDR/OXA)和给药途径,可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率,延长生存期,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65例Ⅲ期大肠癌辅助化疗后生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65例Ⅲ期大肠癌术后并辅助化疗后的复发及转移情况,并对比分析应用含奥沙利铂(L-OHP)方案及含羟基喜树碱(HCPT)方案化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65例术后辅助化疗后Ⅲ期大肠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运用时序检验Log-rank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位观察期34个月,辅助化疗后中位无病生存期21个月,累积3年生存率57.2%,累积3年无病生存率45.9%。首先发现的转移器官中,肺转移发生率10.8%(7/65),中位发病时间为9个月,肝转移发生率20.0%(13/65),中位发病时间为11个月,局部复发或其他部位转移发生率15.4%(10/65),中位发生时间为9个月,同时发现多器官转移发生率10.8%(7/65),中位发生时间为11个月。29例患者接受L-OHP CF/5-FU方案辅助化疗,累积3年生存率为57.4%,3年无病生存率为40.0%。36例患者接受HCPT CF/5-FU DDP辅助化疗,累积3年生存率为58.3%,3年无病生存率为46.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期大肠癌术后较易发生肝转移,术后可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随诊方案。以CF/5-FU为基础联合L-OHP或HCPT的辅助化疗方案,两组之间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