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31.
孤立性肺结节动态增强MRI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用动态增强MRI对 4 4例孤立性肺结节的增强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在动态增强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基础上 ,测量病灶的最大增强线性斜率 (SS)、强化峰值 (PH) ,以及在增强后 1、2、4min时的信号强度改变率 (E1、E2及E4)。结果 恶性结节和炎症性结节较结核球有更高的SS[(4 4 4± 1 4 0 ) % /s、(3 99± 0 71) % /s、(0 86± 0 37) % /s,P <0 0 0 1]和PH(99 4 9± 2 0 5 2、10 8 2 0± 11 90、14 12± 5 92 ,P <0 0 0 1) ;炎症性结节在 4min时信号强度改变率E4高于恶性结节 [(12 0 0 2± 6 95 ) %与 (6 7 0 3± 18 0 4 ) % ,P <0 0 0 1]。结论 动态增强MRI能反映病灶的血供信息 ,为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影像学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52例。所有患者病程中持续胸部CT复查,人均共行4次胸部CT检查,每次检查间隔时间2~7 d。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 除2例患者首次胸部CT影像无异常,其余50例患者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其中,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48例(92.3%),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9例(36.5%),17例(32.7%)伴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粗41例(78.8%)。病程中COVID-19患者肺部GGO病变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成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39例患者(75.0%)在入院第6~9天肺部病灶变化最明显,在入院第10~14天40例(76.9%)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在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在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行颈动脉CTA的患者(BMI 20~25 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20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自动mAs,应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80 kV,自动mAs并限制最大值为150 mAs,应用FBP和IMR重建。两组病例对比剂均采用碘帕醇(370 mg I/100 ml),用量32 ml,注射速率4 ml/s,注射完毕后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50 ml。以画感兴趣区域(ROI)的方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血管CT值、SD值(图像噪声)和同层面邻近肌肉CT值、SD值(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图像,采用四分法对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低剂量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和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CT值分别为(479.87±70.28)、(514.78±82.69)和(436.50±89.87) HU,高于常规剂量组图像CT值(295.63±34.75)、(325.09±37.81)和(286.93±36.46) HU (t=-6.47、-5.76、-3.66,P<0.05);低剂量组IMR重建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颈动脉的SNR和CNR均高于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图像(t=-7.54、-3.55、-5.31、-7.13、-5.28、-8.35,P<0.05)。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颈动脉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低剂量组FBP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Z=-2.87、-3.69,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13) mSv较常规组(2.22±0.36) mSv降低73.0%。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扫描联合IMR,可使颈动脉CTA获得良好图像质量并大幅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