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改良兔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简单、实用的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建立方法。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 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4只),实验组电凝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并于术前及术后4h、8h和12h监测动脉血 pO2、pCO2、pH、血糖和体温,对照组仅暴露右侧大脑中动脉而不予电凝。对照组动物在术后4h和12hDWI检查后 处死,实验组在术后1h、4h、8h和12h进行DWI检查后处死,取兔脑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 术前及术后各时点动脉血pO2、pCO2、pH、血糖和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WI扫描未发现异常, 实验组MCAO后1hDWI右侧基底节和顶叶皮层均显示异常高信号,随时间延长,异常高信号区逐渐增大。实验 组MCAO后1h光镜下未见明显改变,4h光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核固缩,8h出现间质水肿,12h可见神经细胞坏 死。结论:电凝法制备兔MCAO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早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演变规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实验组12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和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DWI和^1H—MRS检查。结果:兔MCAO后0.5hADC值开始下降,随时间延长,ADC值迅速下降,至8h左右降至最低点;MCAO后随时间延长,DWI上异常高信号区逐渐增大。MCAO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降。Cho和Cr在MCAO后24h内也趋向于下降,但其下降幅度不及Naa明显。兔MCAO后0.5h即可在1.33ppm处检出Lac峰,随MCAO时间的延长,Lac峰持续升高。结论:^1H—MRS和DWI能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局部代谢和形态的动态演变过程.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5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病人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瘘管造影。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完成。将术前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与显微肛瘘手术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上4例未发现肛瘘,5例为单纯性肛瘘,23例为复杂性肛瘘,均经过手术证实,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单纯性肛瘘。MSCT上低位肛瘘6例,高位肛瘘22例,均经过手术证实,其中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高位肛瘘误诊为低位肛瘘,MSCT上3例括约肌外瘘误诊为括约肌上瘘。MSCT对术前内口、支管、脓腔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100.0%。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VR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结论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估改进后MSCT的VR技术,即选择性VR(selected volume rendering,SVR),显示活体肝脏门脉系统细小分支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腹部检查者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并选门脉流入期数据做肝脏门脉SVR成像。结果:SVR技术不同于VR切割加调阈值技术。在不增加造影剂总量及注射速度的前提下,选择性VR对肝脏门脉Ⅰ~Ⅳ、Ⅴ~Ⅵ分支显示率分别达100%,93.8%(30/32),Ⅰ~Ⅳ级、Ⅴ~Ⅵ分支显示状况较好(评价2分以上)者达分别达93.8%(30/32)和84.4%(27/32)。结论:SVR是肝脏门脉系统成像的理想方法,可较好地立体显示肝的门脉Ⅰ~Ⅵ分支。  相似文献   
35.
MSCT静脉成像和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和超声(US)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将42例可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进行MSCT下肢静脉成像和US检查,并把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MSCTV共发现栓子93处,US发现88处。下肢MSCTV和US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本组中2例髂静脉、1例下腔静脉内栓子US均漏诊。结论:MSCTV和US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SCTV对髂静脉、盆腔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薄层CT容积重建计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变区的肺质量,并探讨其与早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20 年1月19日至2月31日48例COVID-19患者的初诊DICOM格式CT薄层资料,传输至后处理软件进行人工智能自动分割病灶并得到病灶的体积和平均密度,计算病变肺的质量。分析病变肺的质量与性别、年龄、体温、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组别间的质量差异。结果:患者共计48例,年龄28~81(45.2±16.5)岁,男26例,女22例,中位发病时间3 d。病变肺质量与患者的体温、发热天数和C反应蛋白值存在显著相关性(r =0.373、0.360、0.713,均P <0.05)。中、高度发热组病变肺质量[65.7(41.8,101.7)g]明显大于低度发热组[10.0(3.1,49.3)g]和无发热组[5.5(1.0,16.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时间≥5 d组病变肺质量[45.7(16.4,86.3)g]大于发病时间≤4 d组[10.0(2.6,39.3)g];C反应蛋白升高组病变肺质量[45.4(11.3,88.4)g]大于正常组[4.0(1.2,14.2)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变肺质量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反映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的CT定量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37.
心源性脑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致病病因之一,临床上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需要抗凝治疗,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需要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因此,如何早期识别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对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1-2].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时不同高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图像对比、信号强度的变化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实验组20只,对照组5只。实验组经眶内入路电凝大脑中动脉,术后0.5h、2h、4h、6h进行DWI检查后,立即取不同时间点的兔脑标本进行病理检查。DWI扫描序列依次为:TR/TE/激励次数为6817ms/116.5ms/1次,b值为1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40s;TR/TE/激励次数为7647ms/133.1ms/2次,b值为2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68s;TR/TE/激励次数为8284ms/145.8ms/4次,b值为3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120s。结果b值1000~3000s/mm2均可发现DWI上的高信号,但b值越高,DWI上的高信号边界越清晰,而图像背景信号越模糊,信噪比下降。结论b值对扩散加权成像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高b值更有利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40.
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其中 ,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超急性期时间窗 (<6h)内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1,2 ] ,溶栓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如不能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复流 ,不但不能挽救脑细胞 ,还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和继发性脑出血、脑水肿。因此 ,如何早期诊断缺血性脑梗死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 ,CT是急性中风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3 ] 。本文综述非增强CT(NC CT)、CT血管造影 (CTA)和CT灌注成像 (CTP)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1 NCCTNC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