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60例作为前瞻组。将相同扫描参数输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程序,获得扫描剂量数据作为回顾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 2名放射科医师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方面均有良好的一致性。160例患者除8例图像有严重血管错层伪影、2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共显示1449个冠状动脉节段。1~3分以上的1431个节段(98.76%)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组与回顾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1.17)mSv vs (22.09±6.72)mSv,P0.01]。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利用头颈部CT动脉成像方法探讨永存原始三叉动脉(PPTA)的科学分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头颈部CT动脉成像检查诊断为PPTA的25例患者的图像,依据Weon法和Salas法将其分型,并对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25例PPTA,左侧13例,右侧12例.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24例,1例起源于颈内动脉终末段(C1段).起源于颈内动脉C4段的24例中,依据Salas法分型,外侧型23例,中间型1例;依据Weon法分型,1型11例,2型3例,3型5例,4型3例,5型2例.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分级为0度5例,1度6例,2度4例,3度7例,4度3例.结论 PPTA的Weon分型和Salas分型辅以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程度分级能够更加全面地涵盖PPTA的各种解剖特点,准确地评价PPTA的各种变异,清晰地揭示临床症状和外科手术风险,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下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转归,探讨CT检查预测局部并发症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间163例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及84例急性坏死性积聚(ANC)患者的病历资料。28例APFC和41例ANC分别进展为胰腺假性囊肿(PP)和包裹性坏死(WON);19例患者合并局部感染。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比较PP组与APFC吸收组、WON组与ANC吸收组、局部并发症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预测准确性。结果 PP组与APFC吸收组间积液分布范围、计算机断层扫描下胰周炎症(EPI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WON组与ANC吸收组间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胰腺炎症部位、坏死累及胰腺、坏死面积、EPIC评分、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CTSI);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间的肾前筋膜增厚、胰腺或胰周坏死、EPIC评分、CTSI有明显差异。积液分布范围预测APFC不吸收的准确性最高,EPIC评分预测ANC不吸收及局部并发症感染的准确性最高。结论大多数APFC自行吸收,约半数ANC自行吸收,局部并发症感染率较低。多个CT指标可用于预测局部并发症的转归。应重视EPIC评分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4.
作为目前发展最迅速和最实用的一种冠状动脉无创性成像手段,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越来越受到放射科医师和心脏科医师的认可和重视.本文就该项检查技术的特点及其基本和最新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该项检查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新的多层CT成像设备也将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体模实验,探讨斑块性质和血管管径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血管狭窄显示准确性影响。方法使用心脏动态体模建立不同类型冠状动脉体外模型,模拟血管管径分别为2.5、3.0、3.5、4.0 mm,管腔内对比剂浓度设置为(346±13.6)Hu。模拟斑块CT值为(14±9.6)Hu和(712±15.1)Hu,用以模拟软斑块和钙化斑块,模拟狭窄程度分别为25%、50%、75%。使用64排螺旋CT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选择75%R-R间期单扇区重建。使用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获得模拟冠状动脉最佳长轴位影像,在每段模拟血管狭窄影像上各选取10个位置测量管径和计算狭窄程度平均值。应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模拟血管影像管径和狭窄程度与模型数据之间差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者间比较,用ANOVA进行多组数据的比较。结果经单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显示,各组不同管径及狭窄的绝对测量值均与标准值存在统计学差异。软斑块组狭窄的相对测量值(狭窄率)与标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狭窄程度、不同管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量所得钙化组狭窄率与标准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同狭窄程度、不同管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软斑块与钙化组之间的绝对和相对测量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钙化组测量值高估了狭窄程度。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评价血管相对狭窄程度,但对钙化斑块的评价存在高估。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初步探索多期双流速注射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4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其中,12例(A组)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生理盐水,12例(B组)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比例为60∶40).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根部、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右心室的CT值,评价冠状动脉的显示、右心室的均匀性及左心室室壁的显示.结果 经Kappa检验,两名医师均有良好的组内、组间一致性(K>0.75).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肺动脉和右心室的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秩和检验,在冠状动脉的显示和右心室的均匀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室壁的显示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可以更好地显示右心室心腔和左心室室壁,而不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10h行常规CT平扫和CTP检查,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4例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7天复查CT平扫和CTP。对溶栓治疗前后病变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20例中5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5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TTP延迟。溶栓后15例脑灌注异常范围缩小,CBF和CBV增加,TTP缩短;3例脑灌注异常区范围扩大,CBF、CBV进一步降低,TTP延迟更加显著;2例出现局部过度灌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边缘区CBF和TTP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中心区CBF和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检查能够观察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9.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搭桥术后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评价CT图像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本身和吻合口远端引流血管的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的病例,评价CT诊断桥血管通畅性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的可靠性,以管腔狭窄大于50%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指标.结果:14例患者共发现桥血管33根,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可评价率分别为93.9%(31/33)和90.9%(30/33);桥血管本身近、中、远三段的可评价率分别为97.0%(32/33)、100%(33/33)和97.0%(32/33);远端引流血管的可评价率为93.9%(31/33).CTA共显示冠状动脉139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为69.1%(96/139).CTA对评价桥血管的通畅性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未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及舒张中末期重建3种重建时相与心率波动患者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阶梯状伪影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择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出现心率波动患者20例,平均心率(65.1±5.0)bpm(55~75bpm),扫描过程中心率波动范围≥5bpm。采用64层MSCT(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 Cardiac)进行扫描。使用相对延迟方式选出最佳收缩末期及舒张中末期时相。使用绝对延迟方式选出最佳收缩末期时相。由2名本专业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情况下对图像的阶梯伪影评价打分。阅片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观察者间Kappa检验,如具有较好一致性则进一步进行评价结果的组间χ2检验。结果:对于评价结果两个阅片者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91(P=0.000)。3种重建时相阶梯状伪影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延迟及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优于舒张中末期重建。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与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优质图像比例高于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结论:使用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能有效减小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因心率波动引起的阶梯状伪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