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逆向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剂量学验证方法,保证接受治疗患者剂量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3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然后把图像传输至核通PLATO三维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并设计出均分野(七野)治疗计划。利用固体水模板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建立三维等效模体,将待验证的IMRT计划套于模体内,分别计算出每野在模体中的剂量分布,选取模体中感兴趣平面上的每野剂量分布,传输至MAPCHECK验证软件系统,在加速器下进行二维剂量模拟照射并与计划系统计算的结果相比较,验证相对剂量和绝对剂量。结果采用DTA方法,剂量位置限定在3%/3mm标准条件下,所有射野中相对量的通过率在85%~100%之间,绝对量的平均通过率在80.7%~100%之间。结论剂量学验证是IMRT临床实施的可靠保证,使用MAPCHECK分析软件进行剂量验证具有适时、方便、快捷的特点,免去了胶片验证法中冲洗、扫描胶片的过程,也减少了大部分的系统误差。因此,MAPCHECK分析软件如今已成为我院剂量验证的常规工具。  相似文献   
52.
目的:结合我院开展IGRT技术以来所做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分析和探讨IGRT系统的主要质控检测项目和实现方法,以保证系统安全、有效、稳定的进行。方法:检测图像系统的低对比度分辨力、空间分辨率、密度均匀性和几何失真度,测试系统的图像匹配精度,校准六自由度治疗床系统(HexaPODTM evo System)的等中心。结果:能分辨的图像低密度差异值小于2%,空间分辨率不小于71p/cm,表征图像密度均一性的像素值差异小于20/0,表征图像几何失真度的几何精度在X、Y、Z方向均小于1.04min,XVI系统随机架运动时,旋转中心由于重力作用引起的位置变化范围在X、Y方向上小于1.04mm,KV级系统中心和MVN系统中心的位置差异在X、Y、Z方向上小于0.5mm。六自由度治疗床相对于等中心的偏差在0.2mm、0.2。以内。结论:相应的质控项目和方法保证了我院IGRT系统得以安全、稳定的运行,也有助于减小病人治疗过程中由于系统误差而引起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缩小临床靶区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疗效,为小靶区IMRT技术在NPC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03-2007年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413例,中位年龄45岁,男311例、女102例。按第6版AJCC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66例、Ⅲ期235例、Ⅳa期78例、Ⅳb期31例。336例患者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结果 随访率100%,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93%、96%、81%和75%。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年龄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1、0.001、0.002),T分期、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0、0.001)。进展期鼻咽癌患者中诱导化疗组5年总生存有高于无诱导化疗组趋势(78%∶68%,P=0.053),辅助化疗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低于无辅助化疗者(65%∶83%,P=0.003)。结论 鼻咽癌小靶区IMRT技术安全可靠,远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个体化护理在电子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心理状态及舒适度.方法 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的126例患者资料,分成2组,各6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个体化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 较之对照组,实验组HAMA(32.07±3.11)分、HAMD(31.68±2.44)分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79.37%相比,实验组舒适度96.83%更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行电子胃镜检查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可取得满意效果,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自动勾画软件ABAS在鼻咽癌自适应放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ABAS自动勾画软件勾画的危及器官准确度和效率,以此来评估它在鼻咽癌患者自适应放疗中的适用程度.方法:随机抽取15例在我院治疗的鼻咽癌患者.CT1为患者的计划CT,CT2为三分之二疗程重薪扫描的CT图像,CT3为患者放疗结束后扫描的CT图像.在ABAS软件中CT1图像设为模板,在CT2和CT3上自动勾画出所需的危及器官,并将自动勾画结果和手工勾画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形状相似性指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自动勾画时间评价软件自动勾画的精准性和效率性.结果:ABAS软件自动勾画的体积较大的危及器官的DSC指数均大于0.9,在CT1和CT2组中DSC指数的最高为脊髓(0.96±0.01),最低为晶体(0.43±0.19),在CT1和CT3组中DSC指数最高为下颌骨(0.93±0.45),最低为晶体(0.49 ±0.17).同时用ABAS自动勾画危及器官所需平均时间为十分钟左右.结论:在鼻咽癌自适应放疗过程中,自动勾画软件勾画的危器官可以达到很好的准确度同时又明显的节省时间.这样就可以快速评价危及器官受量,使得鼻咽癌自适应放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6.
57.
线状表皮痣又名疣状痣 ,本病女性较少见[1] ,现将我们遇到的 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 患者芦某某 ,女性 ,19岁 ,出生时于左侧前胸部发现一甲盖大小的色素斑 ,呈淡褐色 ,随年龄增长面积不断扩大 ,但不高出皮面 ,边缘整齐 ,2岁左右在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咖啡牛奶斑”。至 15岁左右时 ,其表面逐渐长出褐色皮疹并不断增多 ,无瘙痒及疼痛 ,出生至今除发现上述皮损外 ,无特殊发现 ,也无同样的家族史。体检 :一般情况好 ,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所见 :左侧腋中线接近前胸部可见密集的乳头瘤样淡褐至褐黑色角化性丘疹 ,少许有蒂 ,蒂上有数个丘疹…  相似文献   
58.
患者男,26岁。因左大腿环状斑块半年,于2005年1月就诊。患者7个月前发现左大腿屈侧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红色丘疹,伴疼痛。在当地医院予手术切除。2周后伤口愈合。1个月后在伤口周围出现红色斑块,逐渐向周围扩展,呈环状,无自觉症状。半年来皮损扩展至手掌大,中心部分皮损消退。既往  相似文献   
59.
1临床资料患儿女,11岁.面部、双手背部色素斑10余年.未曾诊治.约1岁时无明显诱因面部、双手背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红色斑点,皮疹逐渐增多,颜色逐渐变为褐色或黑色.夏季加重,皮损表面可见鳞屑脱落,冬季略缓解.未予以诊治.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对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静态调强(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两种放疗方式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对20例IMRT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行VMAT(单弧和双弧)计划的重新设计。在单弧的VMAT计划中,对其中5例患者行不同子野间隔(4°、3°、2°)以及不同计划系统(Monaco和MasterPlan)的计划设计。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及治疗参数。结果 双弧VMAT计划各项靶区剂量学参数明显好于IMRT计划和单弧VMAT计划(P<0.05),靶区均匀性(HI)(P<0.05)和适形度(CI)(P<0.05)最好。危及器官参数VMAT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AR的受照剂量,但是IMRT对肺组织和正常组织(E-P)的低剂量保护要优于VMAT(P<0.05);不同子野间隔的VMAT计划中,2°相对于3°和4°其OAR的受照剂量是减小的(P<0.05),除了心脏的Dmean;不同计划系统设计的VMAT计划,以Monaco对OAR的保护为最优(P<0.05);VMAT的机器跳数少于IMRT,而且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 结论 VMAT方式相对于IMRT能够实现更好的靶区覆盖、均匀性和适形度,同时能降低脊髓、肺组织、心脏和E-P的受照剂量;对于VMAT来说,双弧技术、小子野角度间隔能够进一步地改善靶区和OAR的受照剂量;此外,在物理参数和优化参数一致的前提下,Monaco可以更好地保护O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