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52篇
  3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1 病历简介女 ,5 1岁。因双下肢进行性无力、酸痛 2年半 ,加重 1周 ,于 1999年 7月 16日入院。1997年 3月曾出现双下肢无力 ,大腿、小腿后部酸痛 ,随后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于 1998年 10月 2 0日第 1次住院 ,查血沉 6 5 mm/ h,C反应蛋白阳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0 .6 8μmol· s- 1 / L ,磷酸肌酸肌酶 5 .5μmol·s- 1 / L,乳酸脱氢酶 5 .2 μm ol· s- 1 / L,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 ,T波低平 ,P- R间期延长 ;肌电图示神经元性损害 ;按“多发性肌炎”给予激素、消炎痛等治疗 ,自觉症状好转出院。1999年 6月双下肢无力、肌肉酸痛再次加重…  相似文献   
102.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3.
<正>放射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提高放射治疗的治疗增益比,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γ射线的SRS(γ刀)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靶区,用一系列个体化的、在二维上与肿瘤靶区投影相适合的放射  相似文献   
104.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现将我院2003~2005年8月收集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原发性肝癌适形放射治疗配合热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并评价适形放射治疗配合内生场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适形放射治疗,其中36例配合使用长春产NRL-001型内生场肿瘤热疗系统,并采用直肠内替代测温方法。[结果]单纯适形放射治疗:AFP恢复正常者10例(50%);肿瘤最大径小于8cm者(22例),其中CR7例(31.8%),PR11例(50.0%),NC3例(13.6%),PD1例(4.5%);肿瘤最大径大于8cm者(8例),其中CR1例(12.5%),PR2例(25.0%),NC3例(37.5%),PD2例(25.0%);1年生存率:Ⅰ期71.4%(15/21),Ⅱ期33.3%(3/9);并发症26例。适形放射治疗配合内生场热疗AFP恢复正常者21例(80.8%);肿瘤最大径小于8cm者(28例),其中CR14例(50.0%),PR12例(42.9%),NC2例(7.1%);肿瘤最大径大于8cm者(8例),其中CR1例(12.5%),PR3例(37.5%),NC3例(37.5%),PD1例(12.5%);1年生存率:Ⅰ期85.2%(23/27),Ⅱ期55.6%(5/9);并发症17例。[结论]适形放射治疗配合内生场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好,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6.
姜鹏  郝超  郭慕红 《江苏医药》2003,29(8):629-629
带血管蒂皮瓣转移术是整形外科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皮瓣的使用虽然历史悠久,但带血管蒂皮瓣的临床应用仅30年历史,这一方法使得以前采用传统的方法处理起来比较困难而且疗程长、效果不确切的问题得以迅速较好地解决。我科近年来,应用各种带血管蒂的皮瓣修复膝以下软组织缺损4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期化疗 (FSRT EP)及常规放射治疗同期化疗 (RT EP)治疗ⅢA期肺鳞癌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对 40例ⅢA期肺鳞癌患者进行60 Co常规照射 ,1.8~ 2 .0Gy/次 ,总剂量为 5 6~ 64Gy。对 3 9例ⅢA期肺鳞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分次放疗 ,4.0~ 5 .0Gy/次 ,隔天 1次 ,总剂量为 40~ 5 0Gy。化疗方案 :顺铂每天 15~ 2 0mg/m2 、VP -16每天 5 0~ 60mg/m2 ,于常规放疗的第 1~ 5天、第 2 9~ 3 3天、立体定向放疗的前 3周及治疗开始的第 1~ 5天静脉滴注。结果 FS RT EP组及RT EP组的有效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 77.5 %、76.9%和 75 .0 %、72 .5 %。Ⅰ~Ⅲ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 5 .9%、70 .0 %。Ⅰ~Ⅲ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 17.9%、45 .0 %。Ⅰ~Ⅲ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 12 .8%、3 0 .0 %。结论  2种治疗方法对ⅢA期肺鳞癌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FSRT EP组毒副作用小于RT EP组 ,逐步提高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总剂量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期化疗将有可能继续提高ⅢA肺鳞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8.
我科自1983年7月~1985年6月对200例胆石病患者,经手术取出胆石,进行剖面观察和化学分析,现作初步报告。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临床住院手术病例,男37例,女163例。平均年龄50岁,以41~60岁发病率较高(53.5%)。职业以工人为多(48.5%),饮食习惯多数为普通饮食(63.5%)。有胆道感染史152例(76.0%),胆道蛔虫史29例。胆囊结石138例,胆管结石54例,胆囊、胆管共存结石8例。二、方法:通过调查病史及对术中取出的胆石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1.形态结构观察:对200例不同部位的胆石标本表面及剖面进行肉眼、放大镜观察其形态、颜色、剖面结构、结晶体分布等。按傅培彬分类标准进行分型。2.化学分析:将经剖面观察后的胆石碎片磨成粉末,取其少许粉末按陈浩辉采用的硫酸—醋酐法进行化学定性分析。结果一、胆石形态和结构观察(表1):胆囊  相似文献   
109.
1998~2003年,我们应用立体定向放疗(SRT)加内生场热疗治疗胰腺癌10例,半年生存率100%。  相似文献   
110.
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经面静脉 眼上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有效性。方法 :经股静脉 面静脉 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 ,用GDC或EDC ,游离弹簧圈 ,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 ,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 ,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 ,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 ,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 :经面静脉 眼上静脉入路对 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 ,其中 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 ) ,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 ,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 ,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 ,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 8例 ,C型 1例 )。 13例经股静脉 面静脉 眼上静脉途径 ,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 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 ,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 ,另有 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 ,面静脉痉挛闭塞 ,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 ,造影仍见瘘存在 ,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 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 ,经面静脉 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 ,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 ,但第 2天感症状缓解 ,术后第 2 1天症状明显改善 ,造影检查发现瘘口已经消失 ,术后 1个月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