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18例腹部CT扫描和复诊两次的患者自身对照,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均采用120kV管电压,自动毫安,噪声指数(NI)设定为8,A组为第一次扫描,采用螺旋扫描;B组为患者复诊时扫描,采用轴扫(Cine,Full)扫描;C组为再次复诊时扫描,采用轴扫(Cine)节段扫描。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有效辐射量。结果:各组图像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X线辐射量C组比A组降低约46.3%,比B组降低约33.2%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比A组降低约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轴扫和轴扫节段扫描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低剂量MSCT扫描降低肝癌患者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肝癌患者27例,初诊时采用常规螺旋扫描(常规扫描组),复诊时采用轴位扫描(低剂量组),两组均采用120 KV管电压及自动管电流技术,噪声指数为9,分别行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比较两组在图像质量、噪声值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噪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低于常规扫描组(P<0.05)。结论轴位扫描和自动管电流技术能有效降低肝癌患者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并且图像质量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83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A组(36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B组(47例)采用前门控(SSP)扫描。比较各组患者的心率、体重指数、图像噪声、冠状动脉评分、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 A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6mSv;B组为4.3mSv,B组较A组降低约80.1(P<0.01),两组病例心率、体重指数、图像噪声和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CTCA检查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5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20例螺旋扫描,B组16例轴扫扫描,C组18例轴扫节段扫描,均使用120 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各组图像质量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剂量C组比A组降低约47%,比B组降低约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动毫安技术和轴扫节段扫描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为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12只健康的猕猴,采用介入造影法,经动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M1分支,使用自体白色血栓堵塞血管,阻断血流.结果:栓塞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提示大脑中动脉分支显示不清,1h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可见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结论:用自体白色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稳定的猴局部脑缺血模型,对研究脑缺血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低剂量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5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各50例,采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行腹部CT检查,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8、10、11,并采用ASIR为30%、40%、50%进行重建,分别记为A1、A2、A3、B1、B2、B3、C1、C2、C3。计算各组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组有效剂量为(5.74±1.45)mSv,B组为(3.35±1.35)mSv,C组为(2.57±1.71)mSv。除A1与B3、B1与C3组间图像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图像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240~179.444,P<0.05)。A3图像噪声值最低,图像质量评分最高(4.43±0.50)分,C1图像噪声值最高,图像质量评分最低(3.66±0.64)分。结论 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腹部检查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建立兔的慢性肺小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研究其64层CT肺动脉造影(CTPA)表现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健康家兔8只,体重2.0~2.5 kg.对栓塞前、后肺动脉造影和CT表现进行对比.栓塞组兔肺动脉多次注入经热处理的自体血栓,血栓直径1~2 mm,长3~5 mm,栓塞前、后和12周时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CTP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只兔对比栓塞前后CTPA影像发现栓塞血管共43支,其中血管直径为1.5~2.0 mm 7支,1.0~1.5 mm 8支,0.5~1.0 mm共17支,<0.5 mm者共11支.未对比栓塞前影像共发现直径<2.0 mm的肺动脉栓塞31支,其中血管直径1.5~2.0 mm 7支(阳性率100%),1.0~1.5 mm 7支(阳性率87.5%).0.5~1.0mm12支(阳性率70.6%),<0.5 mm5支(阳性率45.5%).假栓塞组术前、后和12周以后CTPA均未发现肺动脉栓塞直接和间接征像.结论 兔自体血栓反复注射法建立慢性肺小动脉栓塞模型有较高的可行性.64层螺旋CTPA对直径1 mm以上级别的肺小动脉栓塞诊断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颈内动脉BBA患者行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于术后当天采用Raymand分级评价栓塞效果;术后28天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外周血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3.55%(29/31)。29例顺利完成BBA栓塞,术后当天Raymand分级显示栓塞治疗有效(Ⅰ、Ⅱ级)率为100%(29/29,其中Ⅰ级22例、Ⅱ级7例);术后28天及术后3个月mRS显示预后良好(0~2级)率分别为68.97%(20/29,其中0级5例、1级8例、2级7例)和75.86%(22/29,其中0级7例、1级12例、2级3例)。与术前相比,31例患者术后1周ET-1[(518.38±22.91)pg/ml vs (550.32±28.57)pg/ml,t=-4.848,P0.001]、vWF[(1.66±0.20)ng/ml vs (1.86±0.29)ng/ml,t=-3.161,P=0.002]均明显升高,而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37.40±4.88)nmol/ml vs (33.02±4.24)nmol/ml,t=3.796,P0.001]。结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BBA疗效肯定,但对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动脉自旋标记(ASL)联合区域性ASL(t-ASL)技术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代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52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组),根据相对脑血流量(rCBF)将其进一步分为侧支循环不良亚组(n=23)及良好亚组(n=29);以5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基于ASL 和t-ASL图像比较组间及病变组内亚组间脑血流量(CBF)、rCBF及CBF差值(PLD 2 525 ms下CBF-PLD 1 525 ms下CBF),观察侧支代偿来源;以Kendall相关性分析评估各参数与代偿的相关性。结果 病变组患侧与对照组左侧CBF、CBF差值的差异及组间r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2组PLD=2 525 ms下CBF均大于PLD=1 525 ms(P均<0.05),病变组患侧CBF均小于对侧(P均<0.05)。病变组内2亚组间CBF差值、患侧CBF及rCBF差异(P均<0.001),以及侧支无代偿和对侧颈内动脉(ICA)+椎基底动脉(VBA)代偿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组rCBF(PLD=2 525 ms)与存在VBA侧支代偿呈低度正相关(r=0.397,P=0.004)。结论 ASL联合t-ASL有助于评估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代偿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