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双源CT在腹部增强扫描中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胆系结石的价值。方法对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37~81岁)怀疑胆系疾病的患者均行Simens双源CT上腹部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并利用Liver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数据,由3名医师通过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进行胆系结石诊断,将两组图像的诊断结果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66例经手术证实存在胆系结石。常规平扫检出64例,检出率为96.97%;虚拟平扫检出62例,检出率为93.94%,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单次辐射剂量CTDI_(vol)分别为(12.54±1.83)mGy及(9.24±1.67)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虚拟CT平扫及常规CT平扫在检出胆系结石中具有很高一致性,双能量虚拟平扫对大部分胆系结石而言可基本取代上腹部常规平扫。  相似文献   
32.
目的:针对骨巨细胞瘤(GCT)的常见以及典型的CT和MRI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汕头市中心医院经过病理证实并且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其中CT资料32例、MRI资料48例)的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拥有超过65%的病例表现可以被定为常见临床表现,又有所有病例的常见临床表现被定义为典型表现。结果骨细胞瘤较为常见的CT表现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软组织的密度较为密集,没有钙化现象;挂边缘清晰可见,出现完全或是不完全的硬化边缘,未见骨膜反应。以上常见的CT表现的病例有20/32例,占62.5%。较为常见的MRI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有不平衡信号,囊变坏死,扫描的不均匀有所增强;边缘出现低信号环,附件可见骨髓水肿,边骨没有软组织的肿块。以上常见的MRI表现的病例有23/48例,占47.9%。结论对于GCT在CT及MRI的临床表现具备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典型的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不常见,诊断过程不用过分强调。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估MRI、CT对中央型肺癌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65例均经病理证实中央型肺癌的MRI及CT表现,结果MRI在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情况,对支气管及胸壁纵隔心血管受累情况的显示,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显示更准确:CT在肿瘤定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有无钙化点优于MRI,但不能区分肿块与实变之肺组织。结论 MRI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两者互相补充,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MR及CT对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MR及CT表现。结果10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表现为大囊为主型2例,肿瘤由位于深部白质区的大囊与位于皮层区的小部分实质构成。实质为主型8例,其中肿瘤实质内出现单发偏心性液化囊变区5例,出现多发小液化区3例。肿瘤实质与脑灰质比较于T1加权像呈等或略低信号,于T2加权像呈略高信号;在CT平扫时与脑灰质密度相似或略高于脑灰质密度;液化囊变区于T1加权像呈略高或等于脑脊液的低信号,于T2加权像呈等于脑脊液高信号,CT平扫呈略高于脑脊液的低密度。合并出血5例,钙化2例。结论幕上脑实质大囊为主型室管膜瘤,或实质为主型室管膜瘤肿瘤内出现单发偏心性液化囊变区,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CT扫描肿瘤实质与脑灰质比较呈等或略高密度,部分伴小斑点状钙化,MR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实质性肿块伴多发小液化囊变区,周围水肿明显时,与恶性星型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极难鉴别。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MRI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及脊髓成血管细胞瘤的MR表现,术前均经MR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26例中实体性肿瘤7例,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为主,瘤内可有小囊变区,瘤周多有增粗血管征及脑水肿;囊性肿瘤19例,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较小的壁结节发现较难;增强扫描示实质性肿块及壁结节呈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及囊腔无强化。结论 成血管细胞瘤MR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BCA的临床表现、MRI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讨论其影像表现特征。分析病灶数目、位置、大小、边界、包膜、信号强度、出血、囊变、增强扫描特点及ADC值范围。结果:11例共12个病灶,10例单发,1例左右侧各1个。肿瘤长径平均2.53 cm,9个呈圆形或卵圆形,3个出现浅分叶。12个均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包膜,1例包膜欠完整。11个病灶边界清楚,1个边界不清。病灶呈等T1稍长T2信号实性为主,其中8个出现大小不等囊变区,3个合并出血形成液-液平面。10例11个病灶行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其中8例(8个病灶)行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模式呈速升平台型6个,速升速降型2个。12个病灶ADC值平均为(1.121±0.189)×10-3mm2/s。结论:BCA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综合采用MRI多种成像方法,可提高BCA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7.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肾脏浸润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肾脏浸润的各种MRI表现。方法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NHL肾脏浸润的MRI表现特征,讨论其鉴别诊断;并参照同时行MRI检查的儿童淋巴瘤总例数对其肾脏浸润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11例儿童NHL肾脏浸润表现为单侧单结节型1例;双侧多结节型8例;单侧单结节伴双侧肾脏弥漫浸润型1例;双侧肾皮质弥漫性增厚而无明显结节1例。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腔多脏器侵犯。NHL病灶于T1加权像可为低或略高信号,于T2加权像上均为均匀低信号,无中央坏死区。结论儿童NHL肾脏浸润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比较准确显示肾脏浸润的情况,对临床分期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上的形态学特点,并评估具有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价值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为CTO病变患者的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影像资料。评估并记录CCTA上所显示的各形态学指标,包括病变位置、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近端呈钝形、闭塞段血管出现钙化;与CAG结果相比较,分析两者间显示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82个CTO病变)CCTA结果显示82支血管闭塞,CCTA诊断CTO病变的敏感度为95.12%,特异度为97.14%;冠状动脉CTO病变45例(54.88%)位于右冠状动脉,CCTA测量闭塞段长度显著小于CAG测量所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29±14.15)mm vs.(38.90±23.48)mm,P0.001]。CCTA显示闭塞段血管近端呈钝形19例(23.17%),与CAG对照一致。CCTA显示58个(70.73%)CTO病变闭塞段血管内可见点状、结节状、条片状钙化灶,而CAG显示闭塞段血管存在钙化55个(67.07%),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CTO病变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且可以显示闭塞段长度,近端形态及闭塞段钙化等有利于指导PCI治疗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不同重建层厚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子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肺动脉栓塞(PE)图像资料,利用原始数据分别行层厚0.625、1.25、2.5、5.0 mm重建图像,然后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3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于在不同层厚的各级肺动脉显示及其栓子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40例PE均为双肺多发肺栓塞,共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409处,范围从肺动脉主干至亚段动脉。40例PE中,对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0.625、1.25、2.5 mm MPR图像和MIP图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mm MPR、5 mm MIP及VR图像对亚段动脉栓子显示较0.625、1.25、2.5 mm MPR及MIP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薄层横断图像,对亚段动脉栓子的观察至少要用2.5 mm重建层厚的MPR或MIP图像,两者任选择一项即可。而1.25 mm层厚对亚段动脉栓子不易漏诊,且能大大地提高观察者阅片速度,故1.25 mm层厚的MPR或MIP为最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