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报告一个居住分散管区的新发现87例初治菌阳肺结核病人,采用INH、SM、PAS标准方案,实施全程管理化疗的近、远期效果。平均按时取药率94.4%,尿液乙酰化异烟肼测定1年内阳性率为91.3%,1年后为64.3%。1年痰菌阴转率为94.3%。停药后平均随访16个月,无1例复发。我们体会,对条件较差的地区采用全程化疗管理,具有较广泛的实际可行性。是一种较好的管理方法,如管理得当,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35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心电图、超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联合诊断手段,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结果本组35例肺栓塞患者中,22例患者首诊即得到确诊,诊断正确率为62.9%,13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37.1%,其中6例患者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4例患者被误诊为肺心病,2例患者被误诊为肺炎,1例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经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后,显效24例(68.6%),有效6例(17.1%),无效5例(14.3%),治疗总有效率为85.7%。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中,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病死率为8.6%。结论临床诊断肺栓塞不仅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还应联合心电图、超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对于确诊的患者应早期给予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溶栓治疗或抗凝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3.
临床评估五种膜式氧合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跨膜压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五种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HFMO)在体外循环(CPB)中不同温度下的跨膜压差(TMPD)。方法40例择期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依据使用HFMO的不同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例):A组(Affinty),C组(Cobe),J组(Jostra),P组(Polystan)和T组(Terumo)。在CPB全流量后(T1)、最低温度时(T2)、复温后(T3)监测灌注流量、鼻咽温度、红细胞比积、平均动脉压,并在HFMO的入口和出口处监测压力的变化。结果各组术前的临床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TMPD在不同的时点J组为最小,其他依次分别为A组〈P组〈T组〈C组,J组和A组与其他三组相比均较小(P〈0.01),且J组在T2时点明显低于A组(P〈0.01),P组在T1时点明显低于C组(P〈0.01)外,在其他时点各组间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P组和T组在低温过程中的TMPD分别高于T1和T3,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J组和A组的TMPD较低可能更有利于减少对血细胞的破坏,更适合应用于CPB时间较长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24.
正病案是医护技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依据病人的诊断、检查、治疗、护理共同完成的由文字、图片、影像等组成的记录文件。它能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是医院医护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为医疗教学、科研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因此病案管理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26例复治肺结核随机分为利福定与利福平组,经9个月临床观察,二组在痰菌转阴、空洞总有效和病变吸收等方面均取得相近的良好效果;且副作用小。建议利福定作为复治肺结核用药,并增大剂量以提高痰菌转阴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类型的不同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43)及稳定性心绞痛组(n=49)。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记为对照组(n=50)。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补体C1q水平。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补体C1q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诊断能效。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TG、TC、LDL-C水平分别为(2.11±1.18)mmol/L、(4.49±1.01)mmol/L、(2.56±0.62)mmol/L,相比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较高,而HDL-C水平为(1.05±0.23)mmol/L,相比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为(306.27±93.11)mg/L,相比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的(203.10±24.58)mg/L、(199.11±20.37)mg/L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血清补体C1q水平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均在0.8以上。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异常升高,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检测血清补体C1q水平,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方法 :对 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建立定时肺功能测定。结果 :VC、FVC低于正常 15例 ,FEV1 0 %低于正常 12例 ,MEFV小气道功能异常 75例 ,MMEF异常 75例 ;RV、FRC、TLC有 12例出现不同程度增加 ,DLCO测定 5 0例中有 12例降低 ,PEFR有 15例减少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哮喘发作。结论 :通过肺功能长时期随访测定 ,可了解小气道变化 ,提高对本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9.
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开展 ,为了解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高龄AMI的疗效及并发症 ,本文对 2 8例高龄AMI(≥ 6 5岁 )患者及 32例 <6 5岁的AMI患者应用UK静脉治疗并做对照性分析 ,以探讨溶栓对高龄AMI的影响。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收治 6 0例AMI患者 ,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 1996年 7月修订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 中的选择对象的条件。高龄组 (≥ 6 5岁 ) 2 8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10例 ;梗塞部位 :前壁 (包括前间壁 ) 12例 ,下后壁 13…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从患者感知角度出发,构建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考察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意愿、感知风险、环境因素、自我效能、感知疾病威胁等潜在变量在内的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研究模型,根据参考文献建立各潜在变量的测量项,形成调查问卷。2016年10—11月,以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院及社区等公共活动场所发放纸质问卷,并通过在线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患者对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为78.8%。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31;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34;感知风险与感知有用性呈负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14;环境因素与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46;自我效能与感知易用性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58;感知疾病威胁与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均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均为0.24。未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环境因素对使用意愿的影响。结论 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环境因素对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均不显著,而是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患者的使用意愿;感知疾病威胁不仅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患者的使用意愿,而且对使用意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此外自我效能对感知易用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