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6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1985年6~7月对恶性疟流行区的9个乡约1000平方公里,30万人口范围,进行了 DDT 室内滞留喷洒.以淮滨县张庄乡为观察点进行效果评.嗜人按蚊平均密度.喷前为1.43只/帐,喷后为0.1只/帐,较去年同期下降99.17%;与对照区比较,相关密度指数为0.01;喷洒后诱蚊小屋内未发现活蚊,进入窗阱者也都在24小时内死亡,与对照小屋的结果明显不同;日理论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区;室外叮人率仍显示季节高峰.喷洒后的恶性疟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86.63%。10月份人群带虫率较去年同期下降95.69% ,但较传播前期没有下降,说明尚未阻断传播.  相似文献   
32.
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方法在疟疾暴发流行点,以12.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15mg/m^2帐面的剂量,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结果浸帐后连续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0.00%和99.93%。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1999年)的21.01%下降至2001年的1.38%。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咽入路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4例新鲜尸头标本,均为成人,用红色乳胶灌注椎动脉及颈内动脉后制作成标本,并作防腐处理,在尸头标本上内镜下模拟经鼻入路行齿状突切除术。结果内镜下经鼻入路能很好暴露下斜坡及颅颈交界区等区域,能顺利切除齿状突,术区术野暴露较好。结论内镜下经鼻咽入路是切除齿状突手术较好的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重度侵袭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血清、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36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3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血清、龈沟液中的TNF-α、IL-4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TNF-α血清、龈沟液中治疗前为(167.31±20.45)、(3715.40±262.51)pg/ml,治疗后3个月为(126.40±18.42)、(3605.37±318.54)pg/ml,均高于对照组;IL-4血清、龈沟液中治疗前为(16.42±5.31)、(273.42±21.31)pg/ml,治疗后3个月为(23.20±6.02)、(203.35±20.17)pg/m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度侵袭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血清、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变化有其特性规律,可作为了解其发展转归的有效因子.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掌握豫南桐柏县的疟疾真实发病情况 ,评估疟疾在该区域的流行现状。 方法 采用捕获 -再捕获统计学方法 (CRM) ,估计该县的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 结果 调查 12个村 ,4 0 5 8户 ,访问居民 194 0 7人 ,查出 2 0 0 0年疟疾 30 9例 (疫情报告 14 0例 ) ,用 CRM处理后 ,估计病例为 396例 ,推算全县发病人数为 95 86例 ,这一总体理论值是全县疫情报告 2 70 4例的 3.5 5倍。 结论 桐柏县的疟疾实际发病率约为 2 .2 7% ,且有发病率超过 10 %的暴发点 ,提示该县的疟疾流行形势严峻。在当前传染源漏报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CRM不失为疫情漏报调查的一种好办法。在发病呈点状和带状分布的嗜人按蚊媒介地区 ,用 CRM时 ,应根据发病率的高、低进行多级别的分层来抽取调查点 ,避免数据出现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36.
机制微粒皮对皮肤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微粒皮机制作微粒皮对皮肤细胞的损伤情况。 方法 将微粒皮机与人工剪制的微粒皮分成A、B两组 ,以透射电镜分别对两组微粒皮边缘细胞进行观察 ;用酶法试剂盒测定两组微粒皮上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以3 H TdR掺入法观察微粒皮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选择2 0例烧伤患者进行两组微粒皮移植 ,观察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 :A组微粒皮边缘细胞损伤较轻 ;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B组 ;3 H TdR掺入率明显高于B组。A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 (P <0 .0 5 )。 结论 机制微粒皮对微粒皮边缘细胞的损伤轻 ,创面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37.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服肺瘤汤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邵静,卜祥振,郑有合,蔡建华,段作云,陈建设,郭秀梅(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450003)目前肺癌的治疗多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即手术加放疗或化疗,其疗效较过去的传统单一治疗方法获得了较大...  相似文献   
38.
泌尿生殖系统是小儿先天性畸形发病率最高的部位。1985~1991年我院收治上尿路畸形37例,现总结分析于下。临床资料 1 年龄,性别,疾病分类:37例中男27例,女10例,男:女=2.7:1。年龄8天~14岁,<1岁6例,~5岁16例,~10岁8例,~14岁7例,其中5岁以内22例,占59.5%。肾盂输尿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89例,给予依巴斯汀10 mg,1次/d口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7 mg,隔天1次,肌肉注射;对照组174例,给予依巴斯汀10 mg,1次/d口服。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以后每疗程递减依巴斯汀,5个疗程结束治疗。结果治疗结束时,总评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3.8%,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复方白芷酊联合卤米松乳膏及NB-UVB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寻常型白癜风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自制复方白芷酊每日上午外擦,卤米松乳膏每天晚上外擦,NB-UVB隔日1次照射;对照组31例,采用8-MOP,每日上午外擦,每晚外擦卤米松乳膏,NB-UVB隔日1次照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6.79%,对照组有效率64.52%。经χ2检验,P﹤0.05。结论复方白芷酊联合卤米松乳膏及NB-UVB治疗寻常型白癜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