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1.
摘 要:[目的] 探讨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行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照组46例行传统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的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最大尿流率(MFR)、最大逼尿肌收缩压(MPdet)、膀胱顺应性分别为27.4±4.3ml/s、44.3±9.8cm H2O、103.6±59.8ml/cm H2O和27.7±4.9ml/s、43.7±8.9cm H2O、104.9±60.9ml/cm H2O;两组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0.4±3.0ml/s、29.7±5.4cm H2O、55.8±49.2ml/cm H2O和12.0±5.6ml/s、19.5±7.3cm H2O、30.1±14.7ml/cm H2O,均较术前低(P均<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5.9±4.8ml/s、42.5±9.3cm H2O、96.1±56.7ml/cm H2O和19.3±3.8ml/s、30.1±7.7cm H2O、79.2±44.1ml/cm H2O,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其中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而对照组尚低于术前(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膀胱残余尿量分别为10.2±3.8ml和8.2±4.5ml;两组术后1个月分别为86.1±10.8ml和196.9±74.2 ml,均较术前高(P均<0.05);两组术后12个月分别为20.2±8.6 ml和65.7±20.0 ml,均有一定程度恢复,但对照组仍高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前MFR、MPdet、膀胱顺应性、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12个月的MFR、MPdet、膀胱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远期膀胱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2.
目的 Meta分析三维放疗对前列腺癌疗效。方法 在2名独立研究员制定相关文献的检索策略以及纳入、剔除标准后,通过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三维放疗前列腺癌有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开始建库至2017年2月,限定语种为英文与中文。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根据严格的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5篇相关临床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相关患者4608例,其中IMRT组2229例,3DCRT组2379例。IMRT与3DCRT组在泌尿系早晚期损伤上相近(OR=0.77,95%CI为0.43~1.40,P=0.390;OR=0.75,95%CI为0.55~1.04,P=0.080);肠道早、晚期损伤IMRT比3DCRT组少(OR=0.47,95%CI为0.27~0.82,P=0.008;OR=0.52,95%CI为0.35~0.78,P=0.001);无生化复发生存率IMRT比3DCRT组高(OR=1.87,95%CI:1.51~2.32,P=0.000)。结论 IMRT相比3DCRT在治疗前列腺癌过程中对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同时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3.
采用膜片钳技术以全细胞方式在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记录到一种延迟外向电流.机械力作用下可引出一外向电流,膜电位为30mY时其大小为(54.12±53.23)pA,60mV时为(106.13±47.42)pA,90mA时为(154.01±53.22)mV.说明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机械敏感性通道,并且这种通道不同于以往在内皮细胞上发现的机械力激活的内向整流性通道.不同的流动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fos和c-myc蛋白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c-fos蛋白表达在静态时非常低,在4dynes/cm2和10dynes/cm2的剪应力都可诱导c-fos蛋白水平迅速增加,尤其是10dynes/cm2的剪应力.并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1.0h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2.5h时接近基础水平.c-myc蛋白在静态时表达也非常低,经剪切力作用后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检测阴沟肠杆菌Amp 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 C酶),尤其是持续高产Amp C酶的快速方法.方法:合成阴沟肠杆菌amp C和amp D引物,扩增标准及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amp C和amp D的基因片段,判断待检阴沟肠杆菌是否产Amp C酶,尤其是否产持续高产Amp C酶,并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加以证实.结果:临床分离的214株阴沟肠杆菌中193株amp C基因扩增阳性,其中amp D扩增阴性者为16株;头孢西丁三维试验阳性18株,其中16株amp C基因扩增阳性而amp D扩增阴性,另有2株amp C和amp D均阳性.去阻遏持续高产型标准菌株amp C扩增阳性、amp D扩增阴性,野生型标准菌株amp C和amp D均扩增阴性.结论:用amp C和amp D引物扩增法可检出18株持续高产Amp C酶的阴沟肠杆菌中的16株,阳性率为88.89%.该方法可用于检测阴沟肠杆菌是否产持续高产Amp C酶.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 研究X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建立群体遗传学数据.方法 利用荧光标记引物复合PCR技术,在同一反应管中同时检测 DXS6801、DXS9902、DXS6809、DXS6803、DXS6804 和DXS6799 6个X-STR 基因座,采用 ABI PRISM 3100 遗传分析仪电泳和 GeneMapper ID 3.1 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用此体系同时分析6个 X-STR 基因座,检测264个广东汉族无关个体(男202人;女62人),DXS6801、DXS9902、DXS6809、DXS6803、DXS6804和DXS6799分别检出8、6、11、10、6和9个等位基因,多态性息含量(PIC)为0.662 3~0.837 6,女性个体识别率(PDF)为0.824 2~0.951 1,三联体非父排除率(MEC)为0.594 9~0.817 4.结论 本研究的6个X-STR基因座有高多态性和高个体识别率,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和女孩的亲权鉴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从诱导耐药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的影响作用。方法筛选携带诱导型菌株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其感染标本,至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并对其菌种、基础疾病、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株诱导型菌株中,68株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其中12株阴沟肠杆菌全部转化,转化率达100.0%;脑梗死患者的细菌更易转化(83.3%,OR=7.1);头孢菌素类(95.3%/64.6%)、多肽类(18.95%/15.5%)、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8.8%/276.0%)以及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58.9%/82.3%)抗菌药物的用量对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生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后两者剂量与转化率呈正相关,前两者呈负相关。结论大剂量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会促进诱导型产酶菌株转变为持续高产型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78.
【目的】提出基于知识融合策略构建基因网络方法,并应用于双相障碍相关的致病基因网络分析?【方法】将Wellcome Trust Case Control Consortium (WTCCC)提供的双相障碍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SNP)数据与人类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数据库对应的基因做交集?通过单体型全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获得经多重检验校正统计学显著的基因互作对子,并由此构建致病基因网络以及挖掘连通度显著高于理论分布的核心致病基因?【结果】采用知识融合的方法,将数据维度从482 248个SNP位点降至98 157?经统计模型检验获得3 841个互作基因用于构建双相障碍致病基因网络,并挖掘出115个核心致病基因?其中,在连通度高于30的29个核心基因中,有12个重复了以前的报道(PRKCA, EGFR, ESR1, ATXN1, FYN, CREBBP, TP53, AKT1, CSNK2A1, DLG1, PTN和LYN),另外17个未被报道过的基因从其生物功能以及致病分子机制上看,可能是新的双相障碍易感基因(SMAD3, SRC, GRB2, PIK3R1, ZBTB16, ABL1, APP, EP300, TGFBR1, SYK, YWHAZ, INSR, MAPK1, PRKCB, PRKCD, SMAD2和SVIL)?【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引导的基因网络构建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系统性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复杂疾病的分子网络机制和确立核心风险基因?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0.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常见的睾丸恶性肿瘤,包括精原细胞瘤(SGCT)与非精原细胞瘤(NSGCT),占人体恶性肿瘤的1%。从流行病学来看,婴幼儿常患胚胎瘤及畸胎瘤,青壮年常见各种类型肿瘤,老年人多发精原细胞瘤。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危险因素缺乏科学系统的总结,不利于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及预测病情转归。近年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组织病理分析及细胞学检测等研究发现了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于肿瘤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该文就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预后危险因素的概况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