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57篇
  3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晓丽  王娇 《中国当代医药》2013,(23):150-151,153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1例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继发性功能障碍。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相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5.4%),观察组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且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联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2例面部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0例采用火针联合XH—HN型多功能氦氖激光治疗机照射治疗;对照组212例予氦氖激光治疗机照射患处。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7%,对照组为7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联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面部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分析RhD抗原变异体的血清学表型和基因型。方法收集贵阳市159名无偿献血者RhD盐水法初筛阴性的标本,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筛出部分D型和弱D型抗原,用乙醚吸收放散试验检出Del型抗原,并对Rh表型(C、c、E、e抗原)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RhD变异型D抗原外显子进行扩增和选择性测序以判定其确切型别。结果 159例RhD初筛阴性标本中检出RhD变异型53例(33.3%),包括Del1227GA、3GA 46例(28.9%)、部分D DVI typeШRHD-CE(3-6)-D 3例、弱D15 845 GA 3例、弱D24 1013TC 1例。Rh表型结果显示,ccee 65例、Ccee 79例、CCee 11例、ccEe和CcEe各2例。结论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RhD变异体的基因型呈现多态性,其中主要为Del型。  相似文献   
54.
李凤春  张亚军  李小梅  王娇  王妮 《吉林医学》2011,(33):7078-7078
目的:通过一线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患者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的状况,明确四项检查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 896例患者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测。结果:HBSAg阳性患者219例(5.62%),抗-HCT阳性患者46例(1.18%),抗-TP阳性患者72例(1.84%),没有检测出抗-HIV阳性。其中HBSAg和抗-HCT同时阳性3例,HBSAg和抗-TP同时阳性2例,抗-HCT和抗-TP同时阳性的2例。结论:输血前患者的各项血清感染指标都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丙泊酚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以及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丙泊酚(10,100 mg·kg^-1)建立模型,跳台、避暗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的纳洛酮sc对小鼠跳台潜伏期(stepdown latency,SDL)、步入潜伏期(step through latency,STL)和错误次数的影响;催醒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的纳洛酮皮下注射(subcutaneously,sc)对小鼠睡眠潜伏期和持续时间(sleeping time,ST)的影响。结果:跳台、避暗实验中,用药后第1 d,纳洛酮0.5 mg·kg^-1sc能够延长丙泊酚所致记忆障碍小鼠的SDL、STL,减少错误次数(P〈0.05;P〈0.01),用药后第2、3、4 d,各组SDL、STL和错误次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催醒实验中,纳洛酮0.5 mg·kg^-1sc对丙泊酚催眠小鼠的潜伏期和ST没有明显影响(P〉0.05),纳洛酮1.2 mg·kg^-1sc能够延长丙泊酚催眠小鼠的潜伏期,缩短其ST(P〈0.05;P〈0.01)。结论:纳洛酮可以改善丙泊酚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可以减轻丙泊酚的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n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甘露醇组、PTX甲组、PTX乙组、PTX丙组,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PTX对高糖条件下系膜细胞内MCP-1mRNA及蛋白、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结果 高糖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mRNA及蛋白、FN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己酮可可碱各组比高糖组有明显下降(P<0.01);不同浓度的己酮可可碱对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MCP-1的表达抑制程度不同(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的表达以及FN的分泌,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己酮可可碱可能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陈皮水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建立21批陈皮水提物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1%的磷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采用指纹图谱软件中的相似度评价,SPSS 24.0二维聚类分析和SIMCA 14.1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1)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陈皮水提物灌胃,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值,诱导第12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实验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谱效关系。结果:确定了陈皮水提物中25个共有峰,鉴定出5种物质,并且将21个不同品种、产地的陈皮分成了2类;与模型组比较,灌胃陈皮水提物的各组大鼠空腹血糖下降,认知能力得到改善;灰色关联分析及最小偏二乘回归分析谱效关系表明,19,15,4,17,6号峰与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关联性较大。结论:不同品种、产地之间的陈皮水提物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化学计量学可以方便、快捷的对不同产地的陈皮水提取物质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并且陈皮水提物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值及改善认知能力,其发挥作用是多种有效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其中19,15,4,17,6号峰是与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成分。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构建肝血管瘤自动检测系统,观察其检出增强CT图像中的肝血管瘤的效能。方法 收集经腹部增强CT诊断的128例肝血管瘤患者、共2 304幅增强CT图像,按8∶2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02)和测试集(n=26),分别含1 836幅及468幅增强CT图像。利用Faster R-CNN、针对增强CT图像构建自动检测肝血管瘤系统,基于迁移学习方案,采用Resnet50预训练分类网络作为提取特征模块的基础骨架,以区域提议网络提取训练集增强CT图像特征,以边界框分类回归模块输出预测边框的精确位置坐标和类别的概率分数。训练过程中绘制Loss曲线,评估模型对训练集的训练效果及其稳定性;采用随机梯度下降法作为优化器对参数进行调整,以提升模型性能。通过平均精度均值(mAP)评估系统检出测试集增强CT图像中的肝血管瘤的效能。结果 训练集训练过程损失函数Loss曲线中,自动检测系统呈快速下降趋势,提示模型学习能力良好,预测性能稳定。mAP曲线显示,迭代次数epoch为40~80时,系统对测试集468幅增强CT图像检出肝血管瘤的mAP为0.962~0.973,波动小,提示模型已收敛,自动检测效果良好。结论 基于Faster R-CNN的增强CT图像自动检测系统可有效检出肝血管瘤。  相似文献   
60.
【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和T2*-mapping定量技术对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名受检者进行常规T2WI、DKI与T2*-mapping成像,并对腰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析椎间盘髓核(NP)、前纤维环(AAF)、后纤维环(PAF)的DKI测量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系数(MD)、T2*弛豫时间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DKI和T2*mapping技术鉴别Pfirrmann Ⅰ~Ⅱ级、Ⅱ~Ⅲ级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大小。结果:NP的T2*值在Ⅴ级与Ⅱ级、Ⅴ级与Ⅲ、Ⅴ级与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F的MK值在Ⅱ级与Ⅴ级及Ⅲ、Ⅳ、Ⅴ级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F的MD值在Ⅴ级与Ⅲ级、Ⅴ级与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F的T2*值在Ⅰ至Ⅴ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F的MK值、MD值在Ⅳ级与Ⅴ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F的T2*值在Ⅰ级与Ⅱ级比较、Ⅴ级与Ⅰ~Ⅳ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分级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AAF、PAF的MK值与Pfirrmann 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921,0.604,0.678;P值均<0.001);NP、AAF、PAF的MD值与Pfirrmann 分级呈负相关(r=-0.917,-0.509,-0.654;P值均<0.001);NP和PAF的T2*值与Pfirrmann 分级呈负相关(r=-0.647,-0.305;P值均<0.001),而AAF的T2*值与Pfirrmann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0.088;P>0.05)。NP、PAF、AAF的MK、MD、T2*值的ROC下面积(AUC值)依次减低。NP、PAF、AAF的MK、MD值鉴别Pfirrmann 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椎间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T2*值。结论:DKI成像定量评价人腰椎间盘退变是可行的,对于早期腰椎间盘退变,DKI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2*-mapping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