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目的初步评价胸大肌运动反应作为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A组: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比较两组在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合作患儿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的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获得终点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以作为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2.
目的:寻找能高效转染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NPC)的非病毒载体,观察转染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方法: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TRANSfection或阳离子聚合物Sofast分别负载质粒EGFP-C1转染INPC,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后24 h的转染效率.对转染效率最高的一种载体,观察其转染后12,24,48和72 h转染效率,确定EGFP表达最高峰.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转染和未转染细胞的活力.质粒EGFP-C1转染INPC后,经G418筛选,挑选细胞克隆,命名为INPC/EGFP,观察其EGFP阳性率.应用巢蛋白抗体鉴定INPC/EGFP.50 mL/L胎牛血清诱导INPC/EGFP分化,观察分化后细胞的形态及EGFP表达.结果:Lipofectamine 2000,TRANSfection和Sofast转染INPC后24 h,转染效率分别为(25.5±2.9)%,(4.0±1.7)%,(7.9±1.4)%.Lipofectamine 2000的转染效率最高.其转染后12,24,48和72 h的转染效率分别为(17.1±0.7)%,(25.5±2.9)%,(19.4±0.9)%,(15.6±1.4)%,EGFP在转染后24 h表达最高.INPC/EGFP中,EGFP阳性率约为95%.INPC/EGFP巢蛋白表达阳性,其分化后呈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样,且胞体及突起中仍可见绿色荧光.结论:Lipofectamine 2000可高效转染INPC.EGFP是INPC理想的示踪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3.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Cdh1在大鼠海马、皮质均有大量表达,且体外实验发现神经元中Cdh1表达高于神经干细胞,可能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有关。但细胞周期末期促进复合物调节亚基 Cdh1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体外构建原代缺氧缺糖损伤神经元模型,观察Cdh1及其下游底物表达变化。
  方法:取出生24 h内乳鼠大脑皮质,体外培养原代神经元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使用无糖Earle’s 液替代细胞培养液,利用三气培养箱充以氮气建立原代神经元缺氧缺糖模型,缺氧处理1h后复氧。于缺氧前、缺氧缺糖损伤后6 h、1 d,3 d,7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元Cdh1及其下游底物Skp2、Cyclin B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体外缺氧缺糖损伤后,原代神经元Cdh1及其下游底物Cyclin B1表达上调(P<0.05),Skp2表达均下调(P <0.05)。提示,体外缺氧缺糖损伤后神经元Cdh1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泛素化降解Skp2参与缺氧性神经元凋亡等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4.
患者,男,52岁,体重58kg。因反复咳痰1年,咯血伴右侧胸痛半年入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右下叶支气管息肉样新生物。拟行右肺下叶切除术麻醉诱导后,插入39Fr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双肺呼吸音分隔、对位良好。左侧卧位下行右侧开胸,开胸后改左侧单肺通气机控呼吸,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6/min,气道压19cmH2O,SpO2维持在100%,单肺通气历时1h。在使用支气管残端闭合器切除右中、下肺叶,检查支气管残端有无漏气时,发现导管右侧支气管腔完全堵塞,吸痰管不能通过将双腔管退至总气管,右肺上叶膨胀良好,行双肺通气。约10min后脉搏、氧饱和度不明原…  相似文献   
185.
目的 比较反馈靶控输注(TCI)和病人自控镇静(PCS)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0例ASAⅠ~Ⅱ级、年龄18~70岁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T组(TCI)和P组(PCS),每组25例。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使麻醉平面维持在T6以下,同时连接TCI系统和PCS系统并设置参数。切皮前5min开始系统给药,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给药,持续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频谱边界频率(SEF)、高频(HF)、低频(LF)的变化,并评定镇静深度(OAA/S评分法)。术毕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及按压次数、苏醒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1),而各时间点MAP、BIS、SEF、HF、LF、LF/HF、HRV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及手术医师的满意度一致(P>0.05)。结论 PCS和反馈TCI是两种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  相似文献   
186.
许爱军  张传汉 《骨科》2013,4(1):54-54
患儿女,13岁,因"多发关节畸形13年"入院。患儿出生后出现双侧肘、腕、髋、膝、踝关节多发性挛缩,造成功能严重受限,不能站立、行走。患儿既往足月顺产,混合喂养,追询其母孕期无感染及用药病史。体格检查:T37℃,BP91/57 mmHg,体重19 kg,发育欠佳,心肺体检未发现异常。双侧上肢肘、腕关节挛缩畸形,屈曲受限,屈肘40°,伸肘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