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们对1996年8月至1998年3月住院的40例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的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进行了测定,并与43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男33例,女7例,平均年龄35.76岁,平均病程7.86年。健康对照组43例(系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4例,女9例,平均年龄34.94岁。根据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  相似文献   
102.
103.
慢性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人群均易感染HCV。分别阐述了儿童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肾损伤患者、肝移植患者、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HIV感染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等不同特殊人群HCV感染的管理方法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开放式、单中心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临床基线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03例患者中,男55例(53.4%),女48例(46.6%),年龄为(47.6±13.9)岁;基因1a型2例(1.9%),基因1b型101例(98.1%);17例(16.5%)干扰素经治患者均为基因1b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2.9%)。103例患者中,35例合并基础疾病,26例有合并用药。98例完成治疗12周的随访;89例完成治疗结束后12周的随访,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21/103),主要为失眠、焦虑、乏力,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治疗后无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结论: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5.
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肝硬化期的作用国内报道尚不多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α- TNF)与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是一种炎性介导的细胞因子 ,为了探讨其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测定了 4 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IL- 6与 α- TNF水平的变化 ,旨在了解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4 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男 2 6例 ,女 16例 ,年龄 5 3~ 74岁。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共 16例 ,其中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2 7~ 5 3岁。两组均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复发患者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2009年2月19日至2011年1月17日从16家医院共纳入125例CHC复发患者,随机分入治疗48周(A组)或治疗72周(B组),随访24周.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和随访中的HCVRNA水平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为80.0%,复发率为12.2%,两组SVR率(81.3%比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治疗时单独使用干扰素(IFN)组SVR率略高于IFN联合RBV组(92.6%比74.6%),使用普通IFN组SVR率略高于Peg-IFN组(84.7%比71.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和86.4%;RVR、早期病毒学应答和延迟病毒学应答对SVR的阴性预测率分别为36.8%、66.7%和100.0%.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1%,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结论 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CHC复发患者48周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未证实延长至72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治疗12周(判断早期病毒学应答)是预测能否获得SVR最重要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 HCV 核心蛋白(Core)和非结构蛋白(NS)5B 区直接测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51份,采用反转录 PCR 对 Core 和 NS5B 区分别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构建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1份样本中,Core 区扩增阳性49份,占96.1%。共检出5种基因亚型:1b 为61.2%(30/49),2a 为20.4%(10/49),2b 为2.0%(1/49),3a 为4.1%(2/49),6a 为12.2%(6/49)。NS5B 区扩增阳性45份,占88.2%。1b、2a、2b、3a、6a 分别占62.2%(28/45)、20.0%(9/45)、2.2%(1/45)、4.4%(2/45)和11.1%(5/45)。结论与 NS5B 区相比,Core 区引物设计容易,扩增效率和分型成功率较高,可作为 HCV 基因型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获得极快速病毒学应答的初治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继续接受36 w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基线HCV RNA水平〉400000 IU/ml、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w)联合利巴韦林(1000~1200 mg/d)治疗2 w后HCV RNA阴转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36 w和48 w治疗,在停药后随访24 w,观察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两组各20例。治疗36 w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复发率分别为100%(20例)、90%(18例)和10%(2例),治疗48 w患者ETVR、SVR和复发分别为95%(19例)、90%(18例)和5.3%(1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例患者,基线HCV RNA水平与SVR呈负相关(OR=0.422,95%CI为0.05~0.29,P=0.007);在治疗36 w患者,基线HCV RNA〈6×10^7IU/ml患者SVR显著高于HCV RNA≥6×10^7IU/ml患者(P=0.005),但在治疗48 w患者,未发现这种差异(P=0.063)。结论对于基线HCV RNA水平〉400000 IU/ml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如在2 w时获得病毒学应答,治疗36 w疗程与48 w疗程的SVR相当。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综合评估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和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对碳青霉烯酶检测和分型能力。方法 采用mCIM 和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9 ~ 2022 年临床分离并保存的47 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 CRE)和42 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的产酶表型,胶体金法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比对,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多角度综合评价。结果 mCIM 检测CRE 和CRPA 的阳性率分别为70.2% 和35.7%,碳青霉烯酶不确定占比为25.5% 和11.9%。增强试验检测47 株CRE:44.7% 产B 类金属β 内酰胺酶,17.0% 产A 类碳青霉烯酶,不产A 或B 类碳青霉烯酶的菌株占38.3%;增强试验检测42 株CRPA:2.4% 产B 类金属β 内酰胺酶,90.4% 产A 类碳青霉烯酶,同时产A 类碳青霉烯酶和B 类金属β- 内酰胺酶的菌株占4.8%,不产A 或B 类碳青霉烯酶的菌株占2.4%。两种方法检测CRE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3,P =0.01),检测CRP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32,P=0.592)。胶体金法验证:产碳青霉烯酶的阳性符合率为84.6%,产丝氨酸酶的阳性符合率为80%,产金属酶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检测CRE两种方法均适用且差异不大, CRPA更推荐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胶体金值得推广,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DPB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收集肝硬化患者168例作为研究组,其生物学父母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HLA-DRB1和DPB1基因rs24755213、rs202176660基因多态性,进行肝硬化与HLA-DRB1和DP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和单体型相对风险率分析.哈迪温伯格吻合度检验进行群体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HLA-DRB1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SNP)位点rs24755213为A/G两种基因型,HLA-DPB1基因SNP位点rs202176660为C/T两种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表明吻合度良好;HLA-DRBI和DPB1基因SNP位点rs24755213与肝硬化相关联(P=0.014),其中等位基因A为危险因素(Z=2.33),G是保护因素(Z=-2.33);rs202176660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相关联(P=0.026),其中等位基因C是保护因素(Z=-2.06),T为危险因素(Z=2.06).rs24755213、-rs202176660单体型的G/T、A/C与肝硬化相关联(Z值分别为-2.12、2.09,P值分别为0.037、0.002). 结论 HLA-DRB1和DPB1基因的单核苷酸表型差异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