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性病门诊就诊者HIV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就诊者HIV感染情况和特征。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12月来地坛医院性病门诊自愿检测的16742名就诊者进行了HIV血清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快速法作为初筛,两项均阳性者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结果检测出HIV抗体阳性299例,占性病门诊就诊者1.79%(299/16742)。299例中,男204例,女95例。年龄在2.5~57岁之间,其中〈10岁8例,10~19岁19例,20~29岁129例,30~39岁105例,40~49岁28例,〉50岁10例。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42.47%(127/299),其中同性传播占6.68%(20/299),异性传播35.79%(107/299);其次是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占30.11%(90/299);再次是输血传播占11.03%(33/299),最后还发现母婴传播12例,占4.01%(12/299)。此外,尚有传播途径不清楚的37例,占12.38%。结论提示HIV在性病门诊就诊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且主要经过性途径传播,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因此,加强性病门诊的HIV检测,加强对青少年的HIV相关知识教育,对预防和控制HIV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呼吸道非结核分枝杆菌定植是HIV感染者发生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对肺结核的诊断造成干扰。我国HIV感染者中非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道定植情况和临床特点目前尚无较大样本的研究报道。本文分析HIV感染者痰培养中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和相关因素,从而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对广西省4个诊疗机构中CD4〈350的HIV感染者进行临床症状、胸片、痰涂片,痰分枝杆菌培养和血液分枝杆菌培养在内的结核筛查。结果 1073例HIV感染者在结核筛查时进行了痰分枝杆菌培养,检出非结核分枝杆菌87例(8.1%),129例(12.0%)为结核分枝杆菌。在痰培养阳性的标本中,43%为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呼吸道的定植率随着患者CD4水平降低而逐渐升高,在CD4计数〉200/μl、100~200/μl、50~100/μl和〈50/μl的患者组中分别为2.8%、6.4%、7.1%和9.8%。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的患者中12.0%为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道定植的患者中8.5%痰涂片结果为抗酸杆菌阳性。与痰培养阴性的患者相比,有呼吸道非结核分枝杆菌定植的患者CD4水平较低,除体重下降更多见外,其他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盗汗、乏力等,以及胸片异常表现均未增加。结论我国HIV感染者中痰培养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在CD4〈200的患者中,需要加强临床观察。在未有进行细菌培养的情况下,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呼吸道的定植可能造成结核的误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3.
由于艾滋病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有着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HIV/HBV合并感染十分常见。与单一感染者相比,合并感染者导致的肝脏疾病高发且严重,死亡率高,对合并感染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任务十分迫切。在HIV阴性人群中,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HBV感染,但HIV感染者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按标准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血清阳转率低,不能有效预防HBV感染。已有研究中针对HIV感染者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和次数的疫苗接种策略仍然存在不足,存在抗体阳转率不高且部分HIV感染者处于顽固性无或低应答的问题。HI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不同于HIV阴性人群,为此类人群制定有效的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值得进一步努力。本文从HIV/HBV合并感染的疾病特征、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HI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疫苗接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做综合性叙述。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30-50岁男性直肠癌根治术中,即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保留并保护好盆腔自主神经,术后半年跟踪随访,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年龄在20-55周岁间有正常性功能的男性患者分2大组.第一组:实验组,选2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10cm,行Dixon术,术中保留并保护好盆腔自主神经.对照组2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5-10cm,行Dixon术,不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第二组:实验组,选14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cm以下,行Miles,保留并保护好盆腔自主神经.对照组14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cm以下,行Miles,术中不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术后半年跟踪随访患者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勃起功能,行Dixon术和Miles术之间无明显差异,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得分高于非保留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射精功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组得分高于非保留组,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术前有性功能的,在实施直肠癌根治术过程中,应保留盆腔自主神经,这样可以较好地保留患者性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技术应用以来[1],成千上万的艾滋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艾滋病引发的相关病死率大幅度下降.随着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不断研发和面市,药物使用的方便性、耐受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中获益.特别是近五年,抗病毒治疗药物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治疗患者数目迅速增长,在2007年至2009年间,全球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数几乎翻倍,约525万人[2].不仅如此,抗病毒治疗药物在预防和减少新发感染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新的HIV感染还在不断发生,每年新增加的抗病毒治疗患者数不及当年新增加的感染者人数,很多需要治疗的患者还没有获得这些可以挽救生命的药品.抗病毒无论是作为治疗手段,还是作为预防措施,都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从公共卫生视角,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意义及其策略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湖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和分析合并感染发生率及各种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2008年确诊的HIV阳性患者血样974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HCV抗体;用SPSS软件对不同情况下HIV患者合并感染HBV或HCV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4例HIV感染者中,男性756例,女性218例,年龄1.5~85.0岁,平均(37.5±10.0)岁;HBsAg阳性患者185例(18.99%),HBeAg阳性患者34例(3.49%),抗-HBc阳性者673例(69.10%);抗-HCV阳性者597例(61.29%)。HIV、HBV和HCV三重感染者115例,约占11.81%。χ2分析显示,男性及青壮年(26~45岁)的HIV/HCV合并感染率以及HIV/HBV/HCV三重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和其他年龄组(P<0.01);静脉吸毒史是HIV/HCV感染和三重感染的危险因素,未发现同性或异...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对广西4个市、县在产前门诊发现的194例艾滋病病毒(HIV)阳性孕产妇的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HIV对孕产妇的影响.方法 针对在2006年10月到2009年2月广西省4个市、县发现的194例HIV阳性孕产妇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4名HIV阳性的孕妇的平均年龄(26±4.4)岁,大部分经性感染,其中孕早期和孕晚期发现的比例分别为14.4%和45.9%;孕产妇发现时的中位CD4和病毒载量分别为317个/mL和23 600拷贝/mL,CD4<350和病毒载量≥100 000的病人所占比例超过54%和19%;61.9%和16.0%的孕妇发现时有贫血和机会性感染症状,机会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皮肤损害、呼吸道感染、结核和慢性腹泻;4.61%和67.01%的阳性孕产妇分别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9.28%接受复方新诺明预防相关机会性感染.结论 尽早发现HIV阳性孕产妇,了解阳性孕产妇的流行病、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是开展HIV阳性孕产妇干预和关怀的前提.  相似文献   
28.
得益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发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已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患者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临床也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新模式发展,以优化HIV感染者的长期管理。其中,以患者主观感受为导向的患者报告结局作为一类新的评价指标,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将HIV感染者的治疗需求、对健康的偏好和价值取向纳入临床决策,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然而在我国HIV领域中,患者报告结局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对患者报告结局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并结合文献资料综述其在国内外HIV感染临床研究及实践中的进展,以期为患者报告结局在我国HIV领域中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成人麻疹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年3~5月我院住院成人麻疹患者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5岁,其麻疹抗体IgM均阳性。1.2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24例麻疹患者平均在发病的8.2d抽取其外周血5ml,同时同期健康成人的血标本16份作为对照。1.3统计学方法两样本均数t检验,数值以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以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观察其减少急性乙肝转慢率的效果。方法 用基因重组α干扰素(300 万U,肌内注射,隔日1 次,12 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19 名急性乙肝病人,对治疗后未产生抗HBs 者,加用乙肝疫苗(30 μg,肌内注射,每周注射1 次,连用3 周);对照组为病情相似的15 例病人,服用一般保肝药物。结果 治疗组18 例(95-0% ,1819)HBsAg 阴转,但均未产生抗HBs,再用乙肝疫苗后,17 例(94-0% ,1719) 产生抗HBs。24~240 周随访期间,18 例HBsAg 阴转者无复发;1 例HBsAg 未阴转者,至随访结束时仍为阳性。对照组8 例(53-0 % ,815)HBsAg 阴转,同时,87-5 %(78)的病例产生抗HBs,另7 例HBsAg 未阴转者,在24 ~240 周的随访期间,仅1 例HBsAg阴转,余6 例HBsAg 持续阳性。结论 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发病8 周后HBsAg 仍未阴转者,采用干扰素合用乙肝疫苗,对防止转慢及HBsAg 阴转后抗HBs 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