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取第4~8代细胞进行实验.用终浓度为1 μmol/L血管紧张素Ⅱ诱导6 h,随机分成对照组(含10% FBS的DMEM培养基)、1 μ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不同浓度罗格列酮(20、30、40及50μmol/L) 干预组,30 μmol/L罗格列酮干预不同时间组 (6、12、18及24 h).分别采用MTT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增殖周期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测定不同干预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组吸光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0、30、40及5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12 h及30μmol/L 罗格列酮干预6、12、18及24 h后,吸光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管紧张素Ⅱ组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罗格列酮干预浓度的增加或干预时间的延长,增殖指数、S期细胞分数及处于S期分数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不同浓度(20、30及5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12 h及同一浓度(30μmol/L)干预不同时间(6、12及24 h)显著升高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罗格列酮至少部分通过上调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0/G1期向S期、G2/M期转化,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发挥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以24例非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对41例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于单纯饮食、运动治疗和在此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治疗前后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瘦素(L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肥胖的2型糖尿病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21.98±7.76ng/ml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P<0.01)。肥胖的2型糖尿病组经饮食和运动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而在此基础上口服罗格列酮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13.57±6.02ng/ml)较治疗前(22.36±7.98ng/ml)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BMI、WHR、FINS、FPG、TG、TC、HOMAIR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肥胖的2型糖尿病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BMI、WHR、FINS呈正相关,与HOMA-IR呈负相关。经罗格列酮治疗组血清瘦素水平下降与FINS降低呈正相关,与HOMA-IR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后能降低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改善瘦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我院门诊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我院门诊病人就诊因素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和总结原因,为医院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使医院更好地保持竞争优势,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研究认为:①医疗质量的提高是维护医院信誉的根本,同时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②医院名望和信誉的提高促进了就医人群的扩大;③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④医疗制度改革为我院创造了机遇;⑤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吸引病人重要的手段;⑥服务的便捷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⑦就医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病人就诊的舒适度和信任度。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中药产业国内外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要实现中药产业化、现代化 ,要使中国的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占有重要的位置 ,就必须规范中药的生产和管理 ,认清中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实行中药标准化 ,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肽Ⅱ(AngⅡ)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血管紧张肽Ⅱ受体2(AT_2R)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μmol·L~(-1) AngⅡ孵育体外培养大鼠VSMCs 6h,然后随机分成7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其中3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30、50μmol·L~(-1)罗格列酮干预12h;另3组加入30μmol·L~(-1)的罗格列酮分别再干预6、12、24h;余1组为AngⅡ模型组。采用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SMCs AT_2R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AT_2R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为[(57±s5)%,1.094±0.012],AngⅡ可下调AT_2R mRNA及蛋白的表达[(41±4)%,0.91±0.05](P<0.01,P<0.05);与AngⅡ组相比,罗格列酮20、30、50μmol·L~(-1)干预12h或30μmol·L~(-1)罗格列酮再干预6、12、24h均能使AT_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63±6)%,1.18±0.04;(94±10)%, 1.35±0.03;(110±12)%,1.58±0.03;(40±4)%,1.23±0.03;(57±6)%,1.372±0.023;(90±10)%,1.64±0.03](P<0.05,P<0.01)。结论:基础状态下,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s AT_2R少量表达, AngⅡ下调AT_2R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一定浓度范围内,罗格列酮可剂量、时间依赖性地上调AngⅡ诱导的大鼠VSMCs AT_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104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 罗格列酮干预3个月能显著降低TG水平(P<0.05),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DL-C水平升高(P<0.05).罗格列酮干预6个月颈动脉IMT减少、管腔内径增大、AS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罗格列酮能改善合并颈动脉硬化的T2DM患者的血脂谱,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S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中无症状低血糖事件的重要意义.方法:将87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lc<6.5%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CGMS组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组.CGMS组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SMBG组每天监测8次毛细血糖,共3 d.比较两种监测方法对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的检出率.结果:SMBG组患者监测3 d发现12例出现16次低血糖,其中4例无症状低血糖5次;CGMS监测72 h发现29例出现108次低血糖,其中23例无症状低血糖65次,以夜间多见,66.7%见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结论:CGMS在HbAlc<6.5%的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可作为监测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华  王尧  施广德  黄文龙  郭晓珍 《江苏医药》2012,38(20):2418-2420
目的 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初发T2DM患者192例,通过糖尿病教育、营养指导、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剂量使血糖达标;比较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第2、4、8周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FPG),1,5-AG,果糖胺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 治疗2、4周时的1,5-AG为(5.40±2.81)μmol/L、(9.05±3.07)μmol/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86±1.30)μmol/L(P<0.05);HbA1c于治疗4周时开始下降.治疗8周时,血清1,5-AG与HbA1c、果糖胺、FPG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76、-0.594、-0.663,P<0.01).结论 1,5-AG比HbA1c反应灵敏,能快速反应血糖变化,可用于T2DM患者早期的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徳莫林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诊治的糖尿病足溃疡(W agner分期Ⅱ~Ⅲ期)患者32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徳莫林组16例予降血糖+抗感染+徳莫林局部换药治疗,对照组16例予降血糖+抗感染+常规敷料局部换药治疗。对比2组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徳莫林组治愈率94%,对照组62%(P<0.05);徳莫林组创面愈合时间(29.34±1.46)d,对照组(38.23±2.87)d,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无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应用徳莫林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