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51.
[摘要] 目的:探讨O型孕妇血清IgG抗体及其亚型含量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检测625名夫妇血型不合O型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水平,对孕妇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比较;采用ELISA法对81名HDN患儿及患儿母亲、79名健康O型孕妇和75名健康新生儿的IgG亚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当抗体效价≥64时,才使新生儿发生HDN;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随IgG抗A(B)效价水平升高而呈上升趋势;母体及患儿血清中 IgG1、IgG3和IgG4 的含量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患儿母亲G1、IgG3和IgG4 的含量与患儿无显著性(P﹥0.05),患儿及母体血清中均以IgG1为主,IgGl和IgG3的含量,尤其是IgGl的含量与ABO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密切相关系。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随其母亲体内IgG抗体效价水平升高而升高;对夫妇血型不合O型孕妇,应定期检测IgG抗A(B)效价水平及其亚类含量。  相似文献   
352.
IgG亚型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O型孕妇血清IgG抗体及其亚型含量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检测625名夫妇血型不合O型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水平,对孕妇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比较;采用ELISA法对81名HDN患儿及患儿母亲、79名健康O型孕妇和75名健康新生儿的IgG亚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当抗体效价≥64时,才使新生儿发生HDN;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随IgG抗A(B)效价水平升高而呈上升趋势;母体及患儿血清中 IgG1、IgG3和IgG4 的含量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患儿母亲G1、IgG3和IgG4 的含量与患儿无显著性(P﹥0.05),患儿及母体血清中均以IgG1为主,IgGl和IgG3的含量,尤其是IgGl的含量与ABO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密切相关系。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随其母亲体内IgG抗体效价水平升高而升高;对夫妇血型不合O型孕妇,应定期检测IgG抗A(B)效价水平及其亚类含量。  相似文献   
353.
目的观察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的抗体检出率,探讨微柱凝胶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同时筛检IgG类抗C、抗c、抗D、抗E和抗e五种标准抗血清,并比较结果;对3020例输血前患者血浆用两法进行抗体筛选,阳性结果用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两法对IgG类五种标准抗血清的筛选结果(阳性、阴性)完全一致,但两法阳性凝集强度部分不同。微柱凝胶法抗体筛选阳性23例,凝聚胺法抗体筛选阳性17例。两法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稳定可靠,可取代传统的凝聚胺法,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354.
目的 对比分析临床输血、妊娠两种免疫因素产生不规则抗体的概率大小.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抗筛卡(Liss/Coombs),对两个实验组即有输血史实验组和有妊娠史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确定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1 500例患者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10例,阳性率为0.67%,其中500例有输血史实验组检测出不规则抗体6例,阳性率为1.2%,1 000例有妊娠史实验组检出不规则抗体4例,阳性率为0.4%.结论 虽然两个实验组产生不规则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输血免疫产生不规则抗体的百分率大于妊娠免疫.  相似文献   
355.
周荣珍  张磊昌  肖倩 《河南中医》2011,31(3):276-27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确诊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在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穴处实施穴位埋线,共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统计症状积分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56.
大承气汤中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大黄及大承气汤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大黄及大承气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经时血药浓度变化。色谱柱为Diomansil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428 nm,流速1.0 mL.min-1。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软件处理。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1.0~15 mg.L-1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胃给予大黄及大承气汤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及大承气汤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承气汤中大黄与其他成分配伍后,使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357.
目的优选水提取乌梅散中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梅散中梓醇含量,以提取物中梓醇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乌梅散的提取条件。结果乌梅散的最佳水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煎煮1.5h,提取两次。结论乌梅散水提取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不使用有机溶剂、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358.
肖倩 《河北医学》2004,10(2):187-190
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基因及其生化指标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由几个或数十个指标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高通量且快速的测定方法已成迫切需要。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降低医疗费用的压力。临床检测方法的低耗材、低费用日益成为重要议题。八、九十年代基因芯片  相似文献   
35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类证治裁》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整理《类证治裁》中治疗中风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所收集整理的处方进行分析整合.结果 《类证治裁》中治疗中风方剂共55首,包含121味中药,主要药性为温、寒、平;主要药味为辛、甘、苦;主入脾、肺、胃经;主要功效为补虚类、解表类及理...  相似文献   
36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CT特征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139例PTC患者,根据颈部淋巴结穿刺结果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66例(转移组)、颈部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患者73例(非转移组)。对两组术前超声、CT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PTC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并计算两种方式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两组淋巴结边缘缺损、纵横径之比、淋巴结门部回声、淋巴结形状、回声特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内囊变坏死、颗粒状钙化灶、淋巴结边缘强化、淋巴结形态、淋巴结与周围组织、淋巴结长径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后,超声、CT具有明显的特征,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