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囊泡,通过生物分子传递改变受体细胞的生化特性,并在细胞通讯中发挥作用。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MSC-Exos)是由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双层脂质囊泡,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相似的功能,并携带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媒介参与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在治疗免疫炎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等相关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MSC-Exos的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干眼不同发病机制如炎症反应、神经及组织修复等,阐述其治疗干眼的可能机制,以期为MSC-Exos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摆位偏差对格雷夫斯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甲状腺摄131I率(RAIU)、有效半减期(Teff)及131I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单随机法选取20例格雷夫斯甲亢患者[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60±9.55)岁],均于131I治疗前行RAIU测定:服用131I 74 kBq后分别测量2、4、6和24 h RAIU.标准测量方式(测量1):将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探头的标尺平行置于甲状软骨下缘,标尺距探头25 cm,每个时间点均测量2 min计数.在此基础上,分别将探头向后移动5 cm及上移5 cm再次测量,将其作为测量方式2(测量2)和3(测量3).经4h及24 h RAIU的3种摆位方式交叉组合得到9种不同组合(RAIU4h取测量1,RAIU24h分别取测量1、2、3时,组合方式分别记为CⅠ ~CⅢ;依次类推,RAIU4h取测量2、3时,组合方式有CⅣ~CⅨ)的RAIU、Teff和131I剂量,其中CⅠ为标准组.将CⅡ~CⅨ非标准组分别与CⅠ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量2和测量3获得的RAIU24h分别为(68.08±7.88)%、(62.18±7.45)%,均低于测量1(78.05±8.31)%(t=12.15和14.37,均P<0.01);Teff:CⅡ为(4.42±0.73)d,CⅢ为(3.76±0.53)d,CV为(5.59±0.46)d,CⅥ为(4.47±0.44)d,CⅧ为(5.94±0.54)d和CⅨ为(5.45±0.66)d,与标准值(5.04±0.56)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 13.64,均P<0.01).不正确的摆位导致的Teff变化及低RAIU使患者131I剂量计算值与标准值偏离,74.4% (119/160)的剂量值明显高于标准组,而9.4% (15/160)的值低于标准组.分析1例患者RAIU、Teff及131I剂量显示,与CⅠ相比,其RAIU24 h下降了26.0%,Teff的变化幅度达66.9%(-47.5% ~ 19.4%).两种参数变化致131I计算剂量比标准值升高了129.8%.结论 RAIU测定中不正确摆位会导致RAIU测定的异常及Teff和131I剂量计算偏差,可能影响格雷夫斯甲亢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早期角膜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及视力转归。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因准分子激光术后早期角膜感染患者7例(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病史、共焦显微镜或角膜病灶组织刮片等检查明确其感染类型,对症采用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对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采取手术治疗,并观察视力转归情况。结果患者8只眼全部诊断为细菌性角膜溃疡,其中8只眼病灶组织刮片检查为阳性,5只眼细菌培养阳性。4只眼(50.0%)经抗菌药物治疗达到溃疡愈合,4只眼(50.0%)行板层性角膜移植术治愈。治愈病例至溃疡愈合时,8只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结论感染性角膜炎是准分子激光术后早期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控制感染、保存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01/2019-01于我院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18例19眼,将其分为病理性近视组(9例10眼)和非病理性近视组(9例9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3~23mo,观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物变形症状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病理性近视组术后BCVA提高6眼,不变2眼,下降2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7眼(70%),裸露型闭合2眼(20%),未闭合1眼(10%);非病理性近视组术后BCVA提高6眼,不变2眼,下降1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8眼(88%),裸露型闭合1眼(11%)。术前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有明显差异,眼轴长度与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呈负相关(rs=-0.477,P=0.039)。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可有效改善最佳矫正视力,但病理性近视患者裂孔闭合率低于非病理性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