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目的对汉族人群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BCL11A)基因内含子2表达调控相关区序列进行分析,探讨BCL11A基因内含子2中影响表达调控的DNA序列。方法收集225例健康汉族个体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BCL11A基因内含子2中与表达调控相关的DNA区域;DNA测序检测其序列。结果在健康汉族人群中,BCL11A基因内含子2中与表达调控相关的DNA区域内含两个多态性位点,即rs11886868位点C/T多态性和rs34211119位点del T多态性。rs11886868位点C和T的多态性频率分别为97.56%和2.44%,rs34211119位点del T的多态性频率为2.44%,且rs11886868位点T与rs34211119位点del T遗传共分离。结论 BCL11A基因内含子2的表达调控功能可能与rs11886868位点和rs34211119位点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胸痛、胸闷3 h 以内”就诊,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比较3种指标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非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 CK-MB、CTn-I 及 H-FABP 明显升高(P <0.05);与 CK-MB 和 CTn-I 相比,H-FABP 对3 h 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则低于 CTn-I,但高于 CK-MB。结论对于发病3 h 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 H-FABP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本文首次研究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J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Ag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其TFPI均增高,而AT-Ⅲ7例降低,占35%。结论:肝脏炎症使组织受损,故组织因子过度表达并有TFPI代偿性增高,肝细胞因炎症受损可致AT-Ⅲ产生减少。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已明确基因突变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类型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18例已知基因突变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对这些参数依据突变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在已知β-珠蛋白基因突变中,携带codon41/42(-TTCT)突变的患者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其它突变患者(P<0.05),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低于其它突变患者(P<0.05).结论 Codon41/42(-TTCT)突变引起的表型轻于其它几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5.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PFPI)系近年弄清的一种血浆抗凝物质,为血凝启动阶段的调控因子,主要对抗FⅥ a/TF与FⅩa。其在血浆中的浓度甚为稳定,但在炎症与肿瘤时上调。此外,TFPI从肝脏中廓清。  相似文献   
26.
β-珠蛋白基因新突变导致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1例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寻找基因的致病突变。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全长β-珠蛋白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1号内含子存在杂合IVS-I-129(A→G)突变。结论:IVS-I-129(A→G)突变为剪接突变使未成熟的β-珠蛋白基因mRNA产生剪接异常,导致其后的β-珠蛋白基因翻译错误。该突变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7.
目的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倍型连锁分析法对临床诊断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家系中的2例女性个体进行连锁分析,以诊断其是否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方法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选取多个DMD基因内含SNP位点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测序,进行连锁分析以确定是否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在该家系扩增的9个片段中有5个片段含SNP位点,4个片段不含SNP位点,个体I-2(先证者母亲)中有诊断价值的片段为3个,含4个SNP位点。先证者在363795、1204769、1330106及1330197位点SNP单倍型为T-C-A-T,其父(I-1)为T-T-A-T,其母亲SNP单倍型为T-C-A-T/C-T-C-C,一位姐姐(Ⅱ-1)为T-T-A-T/C-T-C-C,另一位姐姐(Ⅱ-2)为T-T-A-T/T-C-A-T,即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SNP单倍型连锁分析法可成功诊断DMD家系中的女性DMD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β-珠蛋白基因(AC)n(AT)xTy多态性与其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89例已知基因突变类型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10名中国汉族人群健康对照者.抽取所有个体外周静脉血,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序列,经DNA测序确定(AC)n(AT)xTy序列的多态性,分析(AC)n(AT)xTy多态性与其基因突变的关系.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AC)n(AT)xTy多态性单倍型频率的比较,以及同一单倍型患者的不同突变类型发生率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存在9种(AC)n(AT)xTy多态性序列,分别是(AC)2(AT)7T7、(AC)2 (AT)8T5、(AC)3 (AT)7T5、(AC)2 (AT)9T5、(AC)2 (AT)8T9、(AC)3 (AT)8T5、(AC)2(AT)10T3、(AC)2(AT)7T5和(AC)2(AT) 11T3,其中(AC)2 (AT)7T7和(AC)2(AT)8T5是常见单倍型.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AC)2(AT)7T7、(AC)3 (AT)7T5和(AC)2(AT)8T9单倍型频率分别为38.8%( 69/178)、11.8%( 21/178)、9.0%( 16/17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4.1%(53/220)、5.4% (12/220)、3.2% (7/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66、4.371、6.093,P<0.05);(AC)2 (AT)9T5单倍型频率为10.1%(18/17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3.2% (7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91,P<0.01);而(AC)2 (AT)8T5单倍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3% (45/178)和29.1% (64/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18,P>0.05).在(AC)2 (AT)7T7单倍型患者中,codon41/42(-TTCT)和IVS-II-654(C→T)的突变率分别为59%( 10/17)和29%(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82,P>0.05);在(AC)2( AT)8T5单倍型患者中,codon41/42(-TTCT)和IVS-Ⅱ-654(C→T)的突变率分别为29%(4/14)和57% (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33,P>0.05).结论 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的(AC)2 (AT) 7T7、(AC)3 (AT)7T5和(AC)2(AT)8T9单倍型与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存在连锁不平衡.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携带( AC)2( AT)7T7单倍型和(AC)2(AT) 8T5单倍型患者的主要致病突变分别为codon41/42 (-TTCT)和IVS-II-654(C→T).  相似文献   
29.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半定量固相免疫层析测定法检测46例新生儿败血症及两个对照组,组一: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组二:20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结果 46例新生儿败血症组血清PCT水平有26例>0.5 ng/ml,10例>2.0 ng/ml,7例>10 ng/ml阳性率达93.49%.其它两对照组各仅1例PCT水平>0.5 ng/m1,阳性率为0.05%,相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一项快速有效诊断和评估病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Jagged-1对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增生、凋亡及成血管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Jagged-1质粒转染EPCs,血管紧张素Ⅱ进行干预后,利用Br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eal Time-PCR技术检测VEGF mRNA表达,ELISA技术检测上清中VEGF浓度,采用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检测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Jagged-1转染后,EPCs组Jagged-1蛋白、VEGF mRNA表达、EPCs的增生能力与成血管能力均较未转染组显著增高(P<0.01).血管紧张素Ⅱ干预后,Jagged-1质粒转染的EPCs的VEGF表达、增生能力及成血管能力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其VEGF表达、增生能力及成血管能力较对照组与未转染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提高EPCs的Jagged-1表达,可以提高EPCs的成血管能力,原因可能是EPCs中高表达的Jagged-1可以通过提高VEGF的表达与分泌而促进EPCs的成血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