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治疗方案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39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1例与治疗组168例均予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以及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综合治疗方案,每周3次,隔日1次,每疗程14天,共治疗60天。观察两组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4.7%,总有效率94.40%;对照组痊愈率43.9%,总有效率89.6%。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及藤岛一郎吞咽分级评分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及藤岛一郎吞咽分级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以大鼠尾状核为目的注射点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血疏组,每组6只。脑血疏组按照3.6 mL/kg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连续3 d模型组和脑血疏组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mN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CD36阳性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各组血肿周围组织CD36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与脑血疏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血疏组神经功能恢复较模型组快;与模型组比较,脑血疏组HE染色坏死面积减少,周围组织疏松减轻,神经细胞核结构较清晰。Westem Blot检测脑血疏组CD36表达量高于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脑血疏组血肿周围CD36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增加大鼠脑出血后CD36表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失及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53.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运用中医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脑出血逐渐成为共识[1]。本课题组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深入研究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在结合先期研究成果基础上,优化了脑出血以活血化瘀法为核心的治疗方案。2011-05—2013-03,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方案治疗脑出血114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114例对照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54.
参麦注射液对缺氧/缺糖/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缺氧/缺糖/复氧诱导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阐明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孕17~18天SD胎鼠的大脑皮层做原代神经细胞培养,制作缺氧/缺糖/复氧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定量分析参麦注射液对神经细胞凋亡和坏死百分率的影响。结果:参麦注射液能降低缺氧/缺糖/复氧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和坏死率。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制与提高神经细胞耐缺血缺氧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减轻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55.
临床教学是中医本科生教育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德医风素养,而正确处理临床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关系则对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6.
57.
每到秋冬季节,一些有脑梗死病史的中老年人就会到医院要求输液,“疏通血管”以预防脑卒中再发。这种现象已持续多年,无论在大、中、小医院均是如此。目前医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输液预防脑梗死”不可取,而现实中换季输液现象却相当盛行,这使得一些基层医生感到十分困惑。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给出建议,供基层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58.
孙梁  张根明 《光明中医》2012,27(12):2420-2422
目的探讨病机与证候并重的阴阳分治法指导下的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卯时予"早醒寤方"、酉时予"早醒寐方",配合以温水足浴及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唑仑治疗。疗程为14天,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7天及治疗结束时记录的Epworth量表总分变化。结果试验组能够持续稳定的改善患者日间功能状态,其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辨治法能够明显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日间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9.
寤寐组方治疗失眠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观察治疗120例,均为2006年3月~2007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岁~80岁,平均年龄52·6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病程2·1年。对照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21岁~75岁,平均年龄49·3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12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问卷调查。结果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早醒占全部调查病例的73.21%,日间残留效应晨起重者占79.46%。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占55.36%,是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主要证候类型,与PSQI各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脾两虚证入睡时间最短、睡眠时间最短、日间残留效应最明显。结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以心脾两虚证为多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早醒、日间残留效应明显且晨重暮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