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中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8例入院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TAVR术,随访3个月,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超声心动图,并观察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严重血管并发症、严重出血情况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8例患者均为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手术均成功。8例患者平均年龄(77. 4±8. 2)岁,入院时均合并严重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Ⅲ~Ⅳ级),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为(8. 9±5. 2)%,平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回归评分为(28. 3±22. 5)%。1例患者术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1例采用瓣中瓣技术。所有患者术中无急性冠脉堵塞情况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1例轻度消化道出血,无严重血管并发症。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跨主动脉瓣压差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结论对高危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实施TAVR技术,能有效降低平均跨瓣压差,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8例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住院患者为A组,另选取22例同期诊断为单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仅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为B组,均行TAVR术.随访6个月,比较2组基本资料、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以及随访期间死亡率、出血情况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A组患者平均主动脉瓣环内径、二叶式畸形患者比率、升主动脉内径高于B组,钙化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入路、选择瓣膜尺寸及植入瓣中瓣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跨主动脉瓣流速、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以及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瓣周漏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TAVR术后能有效降低平均跨瓣压差,改善心功能,但瓣周漏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多为微量或轻度瓣周漏.  相似文献   
23.
24.
2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目前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评估仅限于一些侵入性操作,如冠状动脉造影和Rentrop分级,具有创伤大、操作复杂、花费高等缺点。近年来,相关文献表明,侧支循环的形成可以通过一些生物标志物来评估,例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脂蛋白a以及生长分化因子-15等,但其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就近年来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压力导丝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7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压力导丝检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其中根据hs-CRP值又分为hs-CRP升高组(≥3mg/L)和hs-CRP正常组(〈3mg/L);对照组:对FFR≥0.75的病变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PCI组中患者病变处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3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升高PCI组共有31处临界狭窄病变,置入支架45枚;hs-cRP正常PCI组共有26处临界狭窄病变,置人支架29枚;2组患者在临界病变数及植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bCI冲升高PCI组显著高于hs-CRP正常PCI组(P〈0.01);而hs-CRP正常PC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检测联合FFR检查可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并可预测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性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心源性血栓栓塞所致中风是房颤的一项临床常见并发症,轻则致残,重则死亡.既往研究证实,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对于具有高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LAA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1].房间隔穿刺是行LAAC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一项技术难点,既...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预后情况。方法选择确诊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21例。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及用药等,分析其临床特点、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诊断治疗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以男性多见,占86%(18/21);吸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占62%(13/21);痉挛多发生于有固定狭窄的部位,占57%(12/21),临床经过凶险,及时冠状动脉造影对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钙离子拮抗剂是有效治疗的核心,其使用强调持续、足量,介入治疗不是有效的方法。冠状动脉痉挛急性发作期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但长期预后良好。结论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常见,但易被忽视,及时诊断是防止致命事件的关键,钙离子拮抗剂是冠状动脉痉挛的核心用药,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UMA)增高患者使用低渗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安全性,并评价对比剂的不同给药途径对UMA增高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因疾病诊治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或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低渗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对比剂使用前检测UMA。尿白蛋白20~200 mg/L者根据对比剂给药途径不同分为介入组(70例)及CT组(30例)。将同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且尿白蛋白〈20mg/L者设立为对照1组(70例);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在介入组患者中二次筛选,设立对照2组(27例)。探讨介入组和对照1组患者对比剂肾病(CIN)发病率与UMA的关系,评价CT组和对照2组患者对比剂使用后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介入组与对照1组相比更易发生CIN(17%vs 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与对照2组相比较,CIN发生率无差异。结论UMA可作为评估CIN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增高增加了CIN发生的风险。定量对比剂使用前提下,CIN发生与对比剂给药途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